出发日期/2022/07/08
天数/3天
人均费用/1000元
人物/三五好友
+1
第一天:
上午:抵达黟县
下午:木坑竹海
晚上:夜游宏村,留宿宏村
第二天:
上午:水墨美溪,竹筏漂流
下午:屏山村、卢村
晚上:夜游西递
第三天:
早上:西递晨景
上午:南屏村
下午:守拙园
返程~
木坑以竹海而著名,方圆数十里均为大毛竹,是黄山入黟第一寨,木坑竹海因拍摄荣获奥斯卡奖的华语巨片《卧虎藏龙》而蜚声海内外,其中令人惊艳的竹林打斗场景就是在此拍摄的,镜头里郁郁葱葱的茫茫竹海,描绘出唯美的江湖画面,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1
+1
山谷间亭台竹筏,石桥茶园,溪流潺潺,秀女湖碧波鱼戏,被称为滴翠谷。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万顷林海与云霞竞美的无限风光,带来前所未有的休闲时光。
+1
+1
+1
+1
清风徐徐,竹叶婆娑,翠竹深处,白云人家,白墙黑瓦的民居,鳞次栉比依山势而建,雨后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1
+1
+1
登上山顶的观景平台堆青亭,可以远眺山脚下的古村村落和美丽的奇墅湖。
+1
如果想体验电影中在竹尖上飞舞的感觉,玻璃天桥位于木坑竹海景区内的滴翠谷上空的玻璃天桥便不得不打卡,玻璃桥离地悬空高度80多米,中部设有两块5D自裂玻璃,走在上面,脚下会发出“咔咔”的玻玻璃碎裂声给人带来出人意外的惊喜。
+1
+1
+1
随处可见的竹子小知识路牌,化身为露天的主子博物馆,竹林七贤的群体塑像,掩映赛竹林花海之中。
+1
宏村始建于南宋时期,绵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以独特的“牛形村落”而闻名遐迩,因为从高处看,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1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入口处的两颗银杏红杨是两只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
+1
从宏村南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牛肚南湖,每每雨后初霁,远处青山云蒸霞蔚,湖中粉黛倒映,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田园画卷,和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1
+1
华灯初上,烟霞漫天,黄昏时分是宏村夏日最惊艳的时刻,有人说一下雨,黄山就成了徽州,雨后的宏村则化身为最具江南风韵的美丽画卷。
+1
+1
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穿过画桥,荷塘中荷花娇艳欲滴。
+1
+1
+1
荷叶掩映下的南湖书院书香满溢,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会文阁是学生读书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可以远眺整个南湖风光。
+1
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村落里的小巷也是最迷人的地方,每一个转角都是一幅画。
+1
+1
沿着村内的溪流街巷,可以到达牛胃月沼,花开则落,月盈则亏,据说月沼是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
+1
+1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汪氏祠堂位于月沼之畔,宏村原为汪姓聚居之地,月沼祠堂之地也变成了族人最初聚集的地方。
+1
+1
承志堂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于1855年前后建造的私家住宅,距今约140余年。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白银60万两,其中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所有木雕由20个工匠雕刻四年才完成。
+1
承志堂规模宏伟,砖、木、石雕精美绝伦,其中木雕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客图,雕刻槽巧,层次分明,线条清晰,构图宏富,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1
+1
+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堂由清敕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后于同治年间建造。
+1
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枋栏板,象征官家的威严与排场,代表了曾经的显赫地位;不设后门,客人大门进大门出,象征建造者为官的品质。树人堂取“百业须精,儿女当教”之意,寓意深远。
+1
+1
黟县有一条美溪河,两岸绿水青山,古树参天,蜿蜒曲折,风光迤逦,被称作三十里水墨画廊。
+1
+1
清溪河下游河段的水墨黄姑户外运动基地,是一处鲜为人知的小众打卡地,一条s弯河道环抱着一处半岛,要坐上竹筏才能够到达对岸,在这里可以露营戏水、竹筏漂流,吃吃农家饭、体验一番世外桃源的慢生活。
+1
+1
竹筏漂流的终点是一处平缓的河床,河水清澈凌冽,是天然的水上乐园,也是绝佳的消暑之地。
+1
+1
青山无意列画屏,吉水有情绘井烟,小桥流水清幽境,粉墙黛瓦好人家。屏山村始建于唐末,古称九都、长宁里,因村北状如屏风的高山而得名。
+1
+1
蜿蜒曲折的吉阳溪,从屏山村中穿过,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岸而建;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桥,俗称为“长宁八古桥”。
+1
+1
村外翠绿的稻田中白鹭绰绰,亭台倒映,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1
古老的木桥上,恰来写生的孩子们笔下生风,描绘着自己眼中的屏山画卷。
+1
+1
民宅、石桥、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两岸石磅不时飞来村妇浣洗的锤声,蓄水石磅白花飞溅;屏山村为舒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村庄里居住的1100多人依然大都姓舒所以又称舒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200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
+1
+1
在现存的7座祠堂中,以舒光裕堂和舒庆余堂最为典型,光裕堂的寓意取自成语“光前裕后”,“光前”就是对于先祖的功德要给它发扬光大,“裕后”是指后辈们应该踏踏实实做事,积一番功德,然后留给后人。屏山村出现了“一门四进士”,因此在明初修建了光裕堂,上面就刻了这块匾叫“世科甲第”。
+1
+1
舒光裕堂又名菩萨厅。因门楼上有300多个砖雕菩萨而得名。光裕堂建于清乾隆中期,占地面积500多m2,是舒氏家族的总祠堂。门楼正面为四柱三间五分楼,两边八字墙上各有一个楼檐,合称七分楼,门楼用五彩色是徽州独一无二的。
+1
+1
咸宜堂俗称“二房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屏山村舒氏第二十世舒志道的次子的后裔为纪念先机而建的支祠,两进三开问五分楼。
+1
+1
御前侍卫
建于清雍正末年,坐西朝东。据说舒村有子孙舒荣武,为人正直豪爽,在雍正微服私访来临安时,因救驾有功,被皇帝御赐为四品带刀侍卫,御前侍卫祠堂就是皇帝特恩准村中为其建造的祠堂。
+1
+1
介洁不群,端静有守,自居言责,达于闻听……卢村靠山临水,下门溪和前街溪从东西环抱整个村落,又在村南汇合而成丰栈河。
+1
+1
+1
一水圳从下门溪横穿卢村,在村中蜿蜒流淌,水圳碧水淙淙,更显活泼,由村东头出,接上前街溪。
+1
卢村村头的一座石桥,和河岸的亭廊灯笼、黄色花木相得益彰,在晚霞的映衬下,美成了一幅浓郁的油画。
+1
卢村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木雕楼群而著称,木雕楼享有中国木雕第一楼之誉,由七家里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
+1
+1
+1
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西递村被群山环抱,乌坑岭、杨梅岭、奢公山、东头岭环绕四周。
+1
+1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一般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可谓“东水西递”,因为古时这里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1
刚刚在卢村还是大雨滂沱,这厢到了西递却又霞光满天,这就是黟县夏天里的浪漫惊喜,山间云雾缭绕,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整个村落蒙上了一层温柔的淡紫色,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色彩变幻。
+1
+1
夏夜清凉自然要夜游西递,一场场光影秀、音乐喷泉轮番上演,讲诉着西递古老的传奇故事,也描绘着西递现在的美丽风情。
+1
+1
一轮皓月挂在观光亭身后,水车迤逦,秋千荡漾,夜色中的西递安静悠然。
+1
+1
街巷中温暖的灯光,给人一心灵的抚慰。
+1
+1
第二天小雨沥沥,画舫在雨中摇曳生姿,桃花源里人家的画面映入眼帘,满池塘的荷花娇艳欲滴,色彩斑斓。
+1
+1
西递房子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数百幢明清村落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之美誉,这里的民居不同于其他村落的地方在于,很多人家的大门都是沿河而建,出门便要过桥,
+1
+1
胡文光剌史牌坊是西递的标志,这是一座明万历六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1
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1
+1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
+1
+1
+1
南屏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徽商聚居古村落,因为位于南屏山下而得名。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古风依旧,民风纯朴,乡村、回归自然、体验古风的好去处。
+1
+1
著名影片《菊豆》就是在南屏村取的景,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让心驰神往,七十二条古巷,纵横交错于高墙深院之间,如同迷宫,充满神秘色彩;三十六眼古井或圆或方,井水清澈晶莹。
+1
+1
从村头到村尾三百多米长的轴线上,风格古雅的八个大小祠堂组成的祠堂群,蔚为壮观;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八座古祠堂、近三百幢明清古建筑,“奎光堂”、“叙秩堂”等祠堂结构庞大、气势恢宏;
+1
+1
+1
+1
老房子里至今还生活着原住民,这里也是最不商业化的传统村落。
+1
+1
+1
黟县之旅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守拙园,陶渊明故居·守拙园位于陶渊明后裔居住地—赤岭村(陶村)遗址,恢复建成以徽派建筑为特色,且初见规模的“守拙园景区”。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
+1
+1
+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园”的意境就是体现陶公“拙”的思想,“拙”的生活方式,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再现《归园田居》诗中“守拙归园田”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
+1
+1
+1
+1
守拙园、文昌阁、“心远地自偏”古匾额、桃花源记大型石碑刻、归园田居诗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馆、居住展馆、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
+1
+1
+1
Copyright ©2021 Qunar.com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542京ICP备05021087号京ICP证060856号营业执照信息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2016-0110去哪儿网投诉、咨询热线电话95117举报、投诉邮箱: tousu@qunar.com全国旅游投诉热线: 12345
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算法推荐举报电话:010-59606977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算法推荐举报邮箱:tousu@qunar.com
导航区
ALT+1
预订区
ALT+2
产品区
ALT+3
内容区
ALT+4
强烈建议使用鼠标滚轮或键盘左右键
来浏览,效果更佳哦~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古徽州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使得徽学和敦煌学、藏学,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显学。
烟霞百里间,黟县小桃源,建制有2200多年历史的黟县,在诗仙李白的笔下,可谓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其中西递宏村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春意秋色是固然是黟县最绚烂的色调,而急雨骤歇后的绚烂烟霞,晚风吹拂的夏夜,夏日同样让人向往,。
所以这个夏天总要去一次黟县吧,感受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徜徉于保存完好的水口村落、触摸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领略丰富独特的徽州文化。
木坑以竹海而著名,方圆数十里均为大毛竹,是黄山入黟第一寨,木坑竹海因拍摄荣获奥斯卡奖的华语巨片《卧虎藏龙》而蜚声海内外,其中令人惊艳的竹林打斗场景就是在此拍摄的,镜头里郁郁葱葱的茫茫竹海,描绘出唯美的江湖画面,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山谷间亭台竹筏,石桥茶园,溪流潺潺,秀女湖碧波鱼戏,被称为滴翠谷。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万顷林海与云霞竞美的无限风光,带来前所未有的休闲时光。
清风徐徐,竹叶婆娑,翠竹深处,白云人家,白墙黑瓦的民居,鳞次栉比依山势而建,雨后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登上山顶的观景平台堆青亭,可以远眺山脚下的古村村落和美丽的奇墅湖。
如果想体验电影中在竹尖上飞舞的感觉,玻璃天桥位于木坑竹海景区内的滴翠谷上空的玻璃天桥便不得不打卡,玻璃桥离地悬空高度80多米,中部设有两块5D自裂玻璃,走在上面,脚下会发出“咔咔”的玻玻璃碎裂声给人带来出人意外的惊喜。
随处可见的竹子小知识路牌,化身为露天的主子博物馆,竹林七贤的群体塑像,掩映赛竹林花海之中。
宏村始建于南宋时期,绵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以独特的“牛形村落”而闻名遐迩,因为从高处看,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入口处的两颗银杏红杨是两只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
从宏村南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牛肚南湖,每每雨后初霁,远处青山云蒸霞蔚,湖中粉黛倒映,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田园画卷,和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华灯初上,烟霞漫天,黄昏时分是宏村夏日最惊艳的时刻,有人说一下雨,黄山就成了徽州,雨后的宏村则化身为最具江南风韵的美丽画卷。
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穿过画桥,荷塘中荷花娇艳欲滴。
荷叶掩映下的南湖书院书香满溢,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会文阁是学生读书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可以远眺整个南湖风光。
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村落里的小巷也是最迷人的地方,每一个转角都是一幅画。
沿着村内的溪流街巷,可以到达牛胃月沼,花开则落,月盈则亏,据说月沼是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汪氏祠堂位于月沼之畔,宏村原为汪姓聚居之地,月沼祠堂之地也变成了族人最初聚集的地方。
承志堂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于1855年前后建造的私家住宅,距今约140余年。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白银60万两,其中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所有木雕由20个工匠雕刻四年才完成。
承志堂规模宏伟,砖、木、石雕精美绝伦,其中木雕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唐肃宗宴客图,雕刻槽巧,层次分明,线条清晰,构图宏富,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堂由清敕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后于同治年间建造。
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枋栏板,象征官家的威严与排场,代表了曾经的显赫地位;不设后门,客人大门进大门出,象征建造者为官的品质。树人堂取“百业须精,儿女当教”之意,寓意深远。
青山无意列画屏,吉水有情绘井烟,小桥流水清幽境,粉墙黛瓦好人家。屏山村始建于唐末,古称九都、长宁里,因村北状如屏风的高山而得名。
蜿蜒曲折的吉阳溪,从屏山村中穿过,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岸而建;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桥,俗称为“长宁八古桥”。
村外翠绿的稻田中白鹭绰绰,亭台倒映,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古老的木桥上,恰来写生的孩子们笔下生风,描绘着自己眼中的屏山画卷。
民宅、石桥、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两岸石磅不时飞来村妇浣洗的锤声,蓄水石磅白花飞溅;屏山村为舒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村庄里居住的1100多人依然大都姓舒所以又称舒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200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
在现存的7座祠堂中,以舒光裕堂和舒庆余堂最为典型,光裕堂的寓意取自成语“光前裕后”,“光前”就是对于先祖的功德要给它发扬光大,“裕后”是指后辈们应该踏踏实实做事,积一番功德,然后留给后人。屏山村出现了“一门四进士”,因此在明初修建了光裕堂,上面就刻了这块匾叫“世科甲第”。
舒光裕堂又名菩萨厅。因门楼上有300多个砖雕菩萨而得名。光裕堂建于清乾隆中期,占地面积500多m2,是舒氏家族的总祠堂。门楼正面为四柱三间五分楼,两边八字墙上各有一个楼檐,合称七分楼,门楼用五彩色是徽州独一无二的。
咸宜堂俗称“二房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屏山村舒氏第二十世舒志道的次子的后裔为纪念先机而建的支祠,两进三开问五分楼。
御前侍卫
建于清雍正末年,坐西朝东。据说舒村有子孙舒荣武,为人正直豪爽,在雍正微服私访来临安时,因救驾有功,被皇帝御赐为四品带刀侍卫,御前侍卫祠堂就是皇帝特恩准村中为其建造的祠堂。
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西递村被群山环抱,乌坑岭、杨梅岭、奢公山、东头岭环绕四周。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一般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而西递周围的河水却是往西流的,可谓“东水西递”,因为古时这里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刚刚在卢村还是大雨滂沱,这厢到了西递却又霞光满天,这就是黟县夏天里的浪漫惊喜,山间云雾缭绕,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整个村落蒙上了一层温柔的淡紫色,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色彩变幻。
夏夜清凉自然要夜游西递,一场场光影秀、音乐喷泉轮番上演,讲诉着西递古老的传奇故事,也描绘着西递现在的美丽风情。
一轮皓月挂在观光亭身后,水车迤逦,秋千荡漾,夜色中的西递安静悠然。
街巷中温暖的灯光,给人一心灵的抚慰。
第二天小雨沥沥,画舫在雨中摇曳生姿,桃花源里人家的画面映入眼帘,满池塘的荷花娇艳欲滴,色彩斑斓。
西递房子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数百幢明清村落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之美誉,这里的民居不同于其他村落的地方在于,很多人家的大门都是沿河而建,出门便要过桥,
胡文光剌史牌坊是西递的标志,这是一座明万历六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
南屏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徽商聚居古村落,因为位于南屏山下而得名。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古风依旧,民风纯朴,乡村、回归自然、体验古风的好去处。
著名影片《菊豆》就是在南屏村取的景,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让心驰神往,七十二条古巷,纵横交错于高墙深院之间,如同迷宫,充满神秘色彩;三十六眼古井或圆或方,井水清澈晶莹。
从村头到村尾三百多米长的轴线上,风格古雅的八个大小祠堂组成的祠堂群,蔚为壮观;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八座古祠堂、近三百幢明清古建筑,“奎光堂”、“叙秩堂”等祠堂结构庞大、气势恢宏;
老房子里至今还生活着原住民,这里也是最不商业化的传统村落。
黟县之旅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守拙园,陶渊明故居·守拙园位于陶渊明后裔居住地—赤岭村(陶村)遗址,恢复建成以徽派建筑为特色,且初见规模的“守拙园景区”。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园”的意境就是体现陶公“拙”的思想,“拙”的生活方式,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再现《归园田居》诗中“守拙归园田”令人向往的生活场景。
守拙园、文昌阁、“心远地自偏”古匾额、桃花源记大型石碑刻、归园田居诗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馆、居住展馆、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