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3
- 收藏19
- 评论0
- 赞12
+1
出发日期/2014/06/11
天数/6天
玩法/漫游
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也是旅游爱好者一生中必然想去看看的地方之一。
第二天一早醒来,走出酒店一看,天上是蓝天白云,一点也没有在雾都 的感觉。
20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气候,造成了伦敦的烟雾,英语称为London Fog(伦敦雾)。因此,英语有时会把伦敦称作“大烟”(The Smoke),伦敦并由此得名“雾都 ”。
利用早餐前的时间四处逛逛。从酒店街对面的“WHITGIFT CENTRE”的标记下走进去,发现其中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的商场。只是天色尚早,里面还没有多少顾客。
“大伦敦 ”地区(Greater London),所指的是包括32个伦敦地方行政区以及伦敦金融城——“伦敦市”(City of London)在内的一大片地区,总面积约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约是M25环城公路所包围的地区。曾问过导游,我们住的地方英语叫什么名字,没能记下,只知道在大伦敦的西南部。从街道及交通情况看,这里应该算是大伦敦的一个卫星城。
在这里一共住了三个晚上,因为不知道具体名字,显得有几分神秘感。利用两个早晨和黄昏,在附近进行了一番“探秘”,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一点伦敦普通社区的状况、这是一般跟团旅游所不可能的,算是次到伦敦旅游的一点额外的收获吧。,
在我们住的酒店前有一个有轨电车站,电车前的英文为“New Addington”,翻译软件译成“新阿丁顿"。站牌前这条指示的英文是:“Wellesley Road”, 翻译软件译成“韦尔斯利学院的路”。
沿酒店前大街前行不远有一处红绿灯,从红绿灯处十字路口拐进一条小街,发现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小镇。
小镇的街道上也有一条有轨电车的单行道,不少人在电车站前等候。车站的指示牌为“George Street”,译为“乔治街”。
不一会儿开来一列有轨电车,电车前的英文为 “Wimbledon”,翻译出来让人在吃一惊,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温布尔登”!难道电车是开往那个以网球赛闻名于世的温布尔登镇?
回来在网上查得有关伦敦有轨电车的资料:伦敦以前是到处都铺满了有轨电车的轨道,电车的覆盖密度,远比现在的地铁要高。1952年淘汰了所有电车,2000年却开始启用了“电车连线”。伦敦电车连线(英语 :London Tramlink),简称电车连线,是一个位于伦敦 南部、以克罗伊登区 为中心的有轨电车 系统。由伦敦交通局 属下的伦敦电车连线公司负责管理及日常营运,设有四条营运路线,新阿丁顿----温布尔登正是四条营运路线之一。可以肯定我们所住的酒店及附近的街道属于克罗伊登区 。
克罗伊登区 是依托于克罗伊登小镇发展起来的,克罗伊登小镇曾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城镇,因现代化运输的发展而划入伦敦南郊。1956年起成为伦敦南部最大的商业、文化中心和办公区,并是重要的住宅区。我们在早晨看到的这个静静的小镇是克罗伊登小镇吗?
因为不知道小镇的名字,总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总是在街道两旁寻找能标识它的符号。街边的这座古老的小教堂窗上有块石碑,虽然还可看出雕刻有文字,可惜风化相当严重,已经无法辨认上面刻的是什么。
回来在搜索“克罗伊登小镇”的图片、游记,只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游记中看到一张类似这张相片的夜景图片,其余的多数图片与我拍摄的都不相同,因此还不能完全肯定这里就是克罗伊登小镇,但至少可以肯定这里是克罗伊登区的一部分。这条电车轨道也许通往了小镇的中心,但我们不,没时间去。
不能完全确定这里是不是“克罗伊登小镇”也好,带着几分神秘的感觉来写这篇游记,看着这些照片更具备几分探秘的气氛。
因为对这个小镇很感兴趣,6月13日回到酒店后已是黄昏,抓紧时间又到小镇上去逛逛,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此时小镇街上,尤其是酒吧前还有人结队从中走出。
这个露天花园啤酒店上有一古老的钟,上面有“1884”的标记,时间指到11:10,而现在是下午8:00过了。大约这个钟停下后,主人再没有动过它了,当作一个古董装饰在这里。
伦敦下午8:00过,天还没有黑尽,那有轨电车道旁远处的教堂还可以看清楚,它的外观非常特别 ,可惜没有时间走近参观了。
小镇已是华灯初上,这一段在白天里大约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现在虽然行人已不多,不时还有公交车开过。
天上已出现了晚霞,公交车站上陆续开来一辆单层车和一辆双层巴士,每辆车都还有人上上下下。
街对面有一排漂亮的红楼,看样子已有些年纪。
楼前有一尊类似圣母的塑像,塑像下的文字已看不清。把塑像后的门楣上的英文翻译后,这座大楼大约是一个什么银行。
“银行”侧这个高高的红色钟楼上的钟表明此时是下午8:20。
在钟楼下有一块纪念碑,正上方有一个十字架,两边 有“1914 1918 1939*1945”的文字,纪念碑两边有一男一女的塑像,女的手中还抱有一个婴儿。从碑上的英文大约可以看出,这是为纪念两次世界大战牺牲和受伤的克罗伊登人而建造的。
纪念碑后的大楼更为宏伟,应当是这个小镇的标志性建筑。最初猜测是不是纪念两次世界大战的纪念馆,回来后仔细观看它正门的相片,发现门上有“1895”的字样,这大约是建造年代,门楣上的“CORPORATION -OFFICES”,表明这应当是什么办公楼,是克罗伊登镇的老办公楼吗?
离那座红色大楼不远,有一个小小的公园,游人不多非常清静。
在公园中向大楼方向望去,发现在草坪上一些人在这里聚会,这是在国外电影或电视中才能看到的画面。英国人也真会享受生活!
2015年6月12 日早餐后,乘旅游大巴一个多小时来到在伦敦参观的第一个景点----白金汉宫。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 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伦敦威斯敏斯特 城内,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白金汉宫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王权的象征。 历史上每逢英国欢庆或是危机时刻,这儿也是不列颠人民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
白金汉宫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1761年转卖给英国王室后,几经修缮,逐渐成为英国王宫。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
第一代白金汉公爵(1592~1628年)在作家大仲马 的《三剑客 》中是位重要人物,他是英国首相 ,又是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公主 的情夫。其最后一位后代于1703年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 的最后一位女王安娜,就把白金汉公爵的头衔赐给了穆尔格拉夫伯爵约翰·舍费尔德。1761年英国王室以21000英镑将其买下,在购得此处后的150年中,王宫又经几次修建。英国君主终于拥有了这座至高无上的宫殿。“疯狂国王”乔治三世的儿子即后来的乔治四世,是英国历史 上最大手大脚,最放荡的君主,将其修建得金碧辉煌,共花费432000英镑 ,是楼房收购价的20倍。
白金汉宫主体宫殿长达110米,其余三面各有三幢附属宫殿,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此外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是与故宫 ,白宫 ,凡尔赛宫 ,克里姆林宫 齐名的世界五大名宫。从正面的外观上看,总觉得它不如想像中那么壮观。
整个白金汉宫用透明的铁栏杆围着,看起来没有一般皇宫的气派、森严。宫殿在每年的8--9月才对外开放,开放时经常是一票难求,最好先用电话申请预约。现在是6 月,不对外开放,从宫殿顶上高高升起的英国国旗看,今天女王在宫中。铁栏外总是聚集着不少游人在向内窥看。
透过铁栏的缝隙向内观看,因为避开了人群的喧嚣,还是显得有一些庄严的气派。因为这一个方向只能看到主体宫殿,看不见其余三面的附属宫殿和占地广阔的御花园,所以感觉不十分壮观。如果能从另外的方向观看或进入参观,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观。
正面的大门富丽堂皇,外栅栏的金色装饰威严庄重,厚重铁门的浮雕营造出与宫殿十分和谐的氛围,从这些浮雕的华丽可以想像白金汉宫内的金碧辉煌。白金汉宫这种欧洲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与中国故宫的建筑风格迥异 ,凸现地球两端不同的文化渊源;故宫宫殿多以气势宏大见长,白金汉宫这样的欧洲宫殿楼内的每个房间,甚至每寸天花板和墙壁都精雕细琢,也显现出欧洲建筑设计的精致。
被一阵欢呼声所吸引,四周一看发现一支马队从白金汉宫边的街道走来。经过白金汉宫侧门时领头者对宫殿行着举手礼,其余成员行注目礼。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英国皇家骑兵队?
英国皇家卫队马队分别由一支叫做蓝色皇室军和另一支英皇御林卫队共同组成﹐他们的军服和马匹的颜色都不一样。蓝色皇室军或女皇御林军中的马队骑兵﹐一定是通过严厉的筛选才有机会加入﹐其实不是﹐马队的骑兵参军前也只是普通人﹐刚入伍他们也是作为一般的陆军士兵﹐只是被指派到这里后﹐才开始相应的训练。无论愿不愿意﹐进了这支骑兵队﹐所做得一切都必须遵守这里的严格要求。
英国皇家骑兵队的制服是非常漂亮的,他们的坐骑是强壮并且全身纯黑的马匹,而这一队的马匹是棕色的,用长焦拉近后观察骑士们似乎是女性。问导游才知道原来英国女王正式出生于1926年4月21日,她还另有一个“官方生日”,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个星期六,2014年定在6月14日。这个马队是女王“官方生日”庆典的一个仪仗队的预演。
白金汉宫周围的大门和立柱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的贡献款作为资金,上面雕刻着各领地特有的动物和图案。正对着白金汉宫主体建筑的铁栏杆外,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维多利亚女王纪念雕像的整体布局一直是伦敦城市规划中最壮观的。
维多利亚女王像之上金色的胜利女神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
广场上还有由爱德华七世扩建完成的维多利业女王纪念堂,没时间去看。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是到白金汉宫参观者的必到之处,也是一定会留影的地方。
广场边在等待红绿灯的汽车中,一名骑士“鹤立车群”,他是普通人,还是具有特殊身份?这是世界各大城市中都难得一见的景象。
在一阵骚动之后,看见一队衣着皇家御林军制服的鼓乐队从广场边经过,一前一后还有两名骑警护送,是大约也是女王生日庆典仪式预演的一部分。遗憾的是举起相机拍摄时,只能看见他们的背部。
白金汉宫外广场紧挨着圣詹姆士公园,导游带领我们穿过这个公园到唐宁街去。这是一座开放式的公园,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伦敦皇家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最早这里原来是一片沼泽,后来由英王亨利八世所得,再由詹姆士一世修筑。他命人排干沼泽淤水、建设林苑景观,蓄养骆驼、鳄鱼、大象等热带野兽,并在南边修造鸟笼以圈养异域珍禽。
圣詹姆士公园的中央是一个湖泊,湖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园内的天鹅、野鸭们自认为是这里的主人,根本不把游人放在眼里,使得圣詹姆士公园也被称为水鸟横行的公园。灰雁、天鹅、鸳鸯、鹈鹕和海鸥或飞翔于水面,或环绕于游人身边,还有很多小松鼠,会大胆地向游人“索要”食物。高贵的白天鹅在湖边游来游去,毫不理会近在咫尺的游人们。
匆匆拍下了湖中的一只天鹅,再拍下在岸上休憩的这只天鹅,在导游的催促下,忙着赶路,没有时间去拍摄在湖中、岸边的其他水鸟们。
在伦敦从东向西,圣詹姆士公园、海德公园和肯辛顿花园连续不断,形成市中心一条链式的大型林苑。圣詹姆士公园内鲜花盛开,芳草萋萋,池水荡漾,喷泉婀娜,草地平展,古树参天。在湖中喷泉之后,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大楼沐浴在阳光中,倒影投射在湖面上的层层涟漪中,时断时续,这个画面真是美仑美奂!
沿着公园中的林荫道向外走,路边还有一些值得观看的风景,然而没有时间,多数只好放弃,隔着路看见这个建筑有点特别,匆匆拍下来算是圣詹姆士公园中的一点纪念。
只是匆匆路过,根本谈不上游玩,连走马观花都说不上。公园门口有一个二战纪念碑,据说伦敦有好几个有关二战的纪念碑,不可能都去看,拍下一个算一个吧。
圣詹姆士公园门口的对面是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是每年举行女王生日等重要官方仪式的地方。这里同时也是英国军方的总部所在地,高头大马和披着红色战袍雄赳赳的骑兵是一道独特的英伦风景,此外奥运会的沙滩排球也在这里举行。导游想带我们穿过去看看,然而大门紧闭,广场上空无一人,大约是因为女王生日庆典在进行内部排练,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不能从皇家骑兵卫队大楼下穿过,只好沿着圣詹姆士公园和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间的街道,绕道去唐宁街。沿途看到的建筑都很漂亮,大多都具有敦厚的历史。街景赏心悦目,到处充满艺术美感。
那铁栅栏后围着的建筑是什么?是教堂吗?从风格上看,伦敦的建筑与欧洲大陆上各国的建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感觉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尖顶装饰。
今天伦敦的天气阴晴相间,此时,蓝天白云中飞机飞过后留下的白色线条,彰示着优良的空气质量。不时在街边看到古老的各式各样精致、漂亮的建筑,令人很难把“雾都”和眼前的伦敦联系起来。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个漂亮的建筑是卫理公会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也是威斯敏斯特区域的会议中心。
英国议会大厦位于伦敦市中心区的泰晤士河畔,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主要的哥特式建筑。 大厦建立在泰晤士河畔一个近于梯形的地段上,主体部分沿着南北方向成平行的三肢展开,主立面长达273米,面向泰晤士河。各个部分之间的分段相联形成许多内院,大厦内的主要厅堂都在建筑物的中间。整个建筑占地3.5公顷,有上千个厅堂房间,楼梯近百个,走廊通往建筑物的各个低落,总长度达11千米。主立面的右侧突出部分是下院议长的宫邸。在议会大厦前,因为建筑的宏大,距离太近,无法拍下威斯敏斯特宫及钟塔的全貌,在飞机上拍的俯瞰相片,放大这一部分后清晰度虽然不高,但可略见全貌。
威斯敏斯特宫的所在地原来是一座王宫,王宫建于1060年,此后不断有增建。直到1512年亨利八世搬离之前,这里一直是王宫。16世纪中叶以后,依泰晤士河而建的威斯敏斯特宫就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1840年开始重建, 1860年才完工。整个建筑物中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最高,高达103米,此外,高达97米的钟楼也很引人注目。要想看到威斯敏斯特宫、维多利亚塔、钟塔的全景,需要走过伊丽莎白塔边的威斯敏斯特桥,在泰唔士河的对岸或乘船在泰唔士河观光时才能拍好。一般的跟团旅游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今天的威斯敏斯特宫基本上由19世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迹,如威斯敏斯特厅(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庆典仪式,如国葬前的陈列等。威斯敏斯特宫对外开放的时间是:周六9:20-16:30,周一13:20-17:30,周二至周五9:20-17:30。可惜我们的团队未作安排,只能在街边匆匆看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这道北门与欧洲大陆的许多教堂风格都不相同,它的造型其上的雕塑都很漂亮,中间门上的装饰是如此金碧辉煌。
威斯敏斯特学校坐落在大教堂和议会旁。这是一所古老的学校,可追溯到1179年。自17世纪以来就很出名,现是英国最著名的学校之一。学校尊重学术,尊重个体和个性,学校的教学是富有灵性的,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毕业后去牛津剑桥学习。学校位置独特,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建筑物。
穿过这道门就可以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我们也只能在门外看看。
国家博物馆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 博物馆,习惯称为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 ,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 之一,与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为世界三大博物馆。2014年6月12日午餐后来到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进入博物馆就是“大中庭”,也许是受到卢浮宫新建玻璃金字塔的成功经验所鼓舞,英国最著名的高科技派建筑大师福斯特,为原本露天的大中庭,设计了一个玻璃采光罩,将这个原来使用率极低的户外中庭,转变成众多游客的集散枢纽。原本曲折回绕的参观路线,因而变得清晰紧凑。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罗塞塔石碑、亚尼的死者之书等堪称镇馆之宝。拥有藏品700多万件,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如果每一个陈列室都仔细观赏,有人估计得用四、五天的时间,而我们参观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导游把我们带到东方艺术文物馆中的中国馆,然后规定了时间在此集合,便自由参观。中国馆中较大的面积展览的是瓷器。
英国国家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各种瓷器在国内博物馆已多见,时间有限,只好匆匆略过。感觉其中有不少是国内也少见的珍品。
中国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 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在国内已参观过不少博物馆,这里的多数展品似曾相识,然而,这样大型的精美彩色瓷像却第一次看见。
以为是唐三彩,感觉又不像,回来 查阅资料才知道它们叫“辽三彩”。辽三彩是辽代 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 制品。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辽三彩受唐三彩影响,可与唐三彩媲美。与唐三彩 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这里既有佛教的弥勒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
大英博物馆秉持着实用原则——藏品应向公众开放并可免费入场参观。这种原则也基于一种启蒙思想,即尽管人类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它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而博物馆就曾是这种人类跨文化研究的平台。
据说这是制作于乾隆年间的一座寺庙模型,非常精致。
中国和南亚展厅中来自中国的藏品一直都是大英博物馆最受人们青睐的,这里的展品横跨了中国5000年历史,从石器时期开始到清朝的各代珍贵文物都陈列在这里,此外还有来自印度等南亚地区的精美展品。匆匆在中国馆中跑了一遍后,看到了一些印度的佛像。
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7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二楼的古埃及馆,主要展示了古埃及丧葬文化。古埃及木乃伊可能是大英博物馆最知名也最受欢迎的藏品了, 馆内有大约80具完整或者几近完整的人类木乃伊,以及和它们一起保存的其他葬礼用品。
玻璃柜里一具具木乃伊,有的已打开呈干尸状态,有的紗布都还完好无缺。 为了証明紗布里头真的裹著木乃伊,旁边还放了该具木乃伊的X光照片。
这完全打开的木乃伊呈干尸状,有一点吓人,想想他那华丽的外壳,感到真是岁月无情。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这大概是一对夫妻,虽然历经数千年,妻子的外表还依然光鲜,不过刚刚看过完全打开的木乃伊干尸状,他们当初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在埃及文物馆只能匆匆走过,便抓紧时间到西亚文物馆。对西亚的历史文化很不熟悉,只是远在读高中学世界史时,知道西亚历史上曾有过“两流域文明”、巴比伦、波斯帝国等等,对西亚的历史文物古迹更知之甚少。西亚馆中的文物很大一部分似乎也是丧葬文化。
这个石棺与中国汉唐时期的棺椁十分相似。
这些与埃及的木乃伊非常相像,只不过他们的外形与埃及的不同,具有西亚人的特征。
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塑像,小的类似国内出土的陶俑,因为不熟悉西亚文明的历史,又看不懂英文介绍,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包含着哪些历史内涵,只觉得这些塑像都非常精美。
还有一些栩栩如生的头像,虽然看不懂每个头像下的英文说明,知道他们每一个都一定包含着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头像不知是一尊塑像的一部分,还是古西亚人特意制作的。
有些玻璃柜中陈列着古西亚人的一些日用品,柜中也有英文说明。
放在玻璃柜中的面具一定是非常珍贵的。
在西亚馆走马观花了一阵,一看表已快到集合时间了,赶快奔向中国馆的集合地点。一路上看到一些精美的陈列品,匆匆拍下。这一定是一个希腊或罗马时期的有名雕像。
现在,旧皇家天文台是国家海事博物馆的一部分,是收藏天文和航海工具的博物馆,包括著名的约翰·哈里逊得奖的航海时钟H4和他之前的3个成品。另外几件曾在历史上为天文和航海提供精确的守时的人造计时器也是展示品,包括20世纪中期苏联制的Fedchenko钟,格鲁伯在1893年制作的28英吋折射望远镜。在观测所大门外墙上的时钟是早期电子钟。
著名的世界本初子午线两侧标注了两个半球的主要城市的经度。这里总是围满了人群,参观者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双脚跨在这条著名的零度经线两边拍照留念,代表着渺小的人类也能同时脚踏地球的东西两半球!
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很快。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英国当局决定在伦敦东南郊距市中心约20多千米,泰晤士河 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天文台。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平太阳时 。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天文台来测定地方时 。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 ,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 ”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
1999年12月28日,在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天文台屋的墙上安置了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尼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仍将保留。为了纪念曾经的辉煌,在格林尼治三层小楼的楼顶上还保留着一个红色球体,每天格林尼治时间 13 点时,这个时间球会准时落下,当年泰晤士河上的航船就是靠这个来对表的。
子午线庭院还安放着一些过去使用过的天文仪器,供游人观赏。
在铁栅栏边的这个望远镜投币后,可以观赏伦敦市区全景。
在天文台大门旁的砖墙上,镶着一台24小时走字的大钟,它所指示的时间,就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在格林尼治,游人可以调校手表 ,对准世界上最标准的时间。
天文中心建于1891-1899年间,原来用于存放皇家天文台的仪器、书籍和相关记录,也是科研人员工作的场所,顶部的圆顶曽建有三架体积庞大的赤道望远镜 。现在这里展出了宇宙探索的多种交互式展览,分为“宇宙灵感”、“宇宙探索”和“宇宙之谜”几个部分,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一层收藏了18、19世纪的仪器和钟表,皇家天文学家们用它们来观察穿过子午线的天体并进行记录对比,精确度非常之高。二层是名为“时间和社会”的展览,探索了历史上测量时间方法的变革,展示了从日晷、星盘到现代手表等各种类型的计时工具,
经纬仪厅里,有最初用于测量天体经度和方位角,现在用于存放赤道望远镜和太阳照相仪。沿着螺旋楼梯而上,你会看到著名的28英寸的望远镜,它是英国最大、世界第七大的折光式望远镜,这架赤道望远镜可以观察并追踪天空中大部分天体。
在放置这座望远镜的房间播放的背景音乐,据说是从1999年12月31日开始,旋律会不重复不间断地放到2999年12月31日,是世界上最长的乐曲。
陈列室的玻璃框中,还有一些早期舰船上使用的物品。
小小的一幢楼里,浓缩了几百年的天文观测历史,所以,花上个把小时,细细品味,看看人类找寻时间的一段历程,非常值得。
在天文台楼上,看见院落中一个放在轨道上的大圆筒,不知是什么用途的天文仪器。
走出天文中心在院落中,更能看清它那用于天文观测的巨大圆形穹顶。人类在那圆形穹顶下曾经发现过多少宇宙间的奥秘。
院落间的小花园是游人休憩的好地方。
院中的这个东西最初以为是一个什么雕塑,仔细看这原来是一个造型优美的日晷,每十分钟一小格,半小时一大格。
参观过程中不断看见成群结队的伦敦中学生,格林威治天文台大约是他们的学习天文知识的主要基地。
剑桥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 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剑桥,也称康桥 。说起剑桥,一般都想到的是那所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其实,剑桥本身是一个拥有大约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2014年6月13日参观格林威治后,来到剑桥已是下午两点过,旅游车穿过剑桥市在康河边停下,下车便看见对岸著名的国王学院的教堂,教堂两边是学院的教学楼。
下车前行不远一道门横跨小河之上,英国导游说这是国王学院的后门,从这里可以买票进入,穿过校园从正门到剑桥市内的国王步道 。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 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 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国王学院礼拜堂 ,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 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和荣耀。国王学院的大门在剑桥市的国王步道边。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特式门楼。
学院内的国王学院礼拜堂 (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亲自设计,耗时近100年才于1547年建成完工。
国王学院以敢于创新闻名,据说在正式的晚宴上无须穿黑色学袍,也没有专为导师们设立的高桌,也无须在导师们入场时起立肃穆。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导师所值得人尊敬的是他们的学问,而不是他们的服饰和虚礼。
离开停车场走向剑桥市内,经过一座桥,桥边是剑河漂流的起点米尔码头。清清的剑河狭小而平缓,蜿蜒流淌穿城而过,它连接起大部分历史悠久的古老学院。乘坐这康河中平底木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瞥各大院校古老的建筑风貌。一般到剑桥游玩至少要一整天,在这里最好住上一晚,而我们早晨从伦敦出发,在格林威治参观后才到剑桥,下午还要用两、三个小时返回伦敦,在剑桥游览的时间很短,没有时间乘船。
在在桥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王后学院内著名的数学桥。数学桥跨过剑河,把王后学院在剑河两岸的校园连接起来。数学桥是它的非官方名字,它的官方名字只是“木桥”而已。 它展示出现代钢梁桥的雏形,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所以此桥得名“数学桥”。由威廉埃瑟里奇设计,并在1749年由詹姆斯艾塞克斯兴建。数学桥在1866年和1905年重建,但是原本的设计并没有改变。
这座木桥传说是由牛顿所建,他采用数学力学的方法设计,那些看似不规则、不经意的三角形、长方形、菱形都是牛顿在设计纸上经过周密策划、计算搭建而成,没有用一根钉子。但是后来一个好奇的学生把桥拆掉研究,却无法按原样装回去,所以只能用螺丝钉重造了这座桥。。。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真正的情况是,该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不明显,现在新造的这座用的是螺丝。这座桥似乎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
数学桥下经常有平底木船来来往往,据说它们的船夫多半为剑桥大学的学生,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学院,船夫还会进行讲解。
王后学院横跨剑河而立,由举世闻名的“数学桥”相连接。剑河西畔的皇后花园,花红柳绿,青翠满园,是剑桥最优美的风景之一。王后学院内的主要景观还有:以16世纪中期木造校园回廊为代表的都铎式中庭、建于15世纪的伊拉斯谟斯塔和旧礼拜堂等。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学家和思想家伊拉斯谟和著名诗人怀特即是王后学院校友。
王后学院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免费,其他时间收取1.5英镑(含一份皇后学院导游手册)。没有时间,不能入内,我们只能在外观望。
剑桥市是英国剑桥郡 首府,剑桥大学 所在地。早在两千年前,罗马人 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9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虽然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后,这个城镇的名字才渐为人所知。到剑桥游览,除了看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外,在剑桥市内观光也是一项主要内容。在桥上停留片刻后,便向剑桥市内走去。
从康河到剑桥市内是一条狭窄的小巷,人来人往,多半为旅游观光者。剑桥市内保存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叙说着古老的过去。
街边的路灯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外形,大白天居然还亮着。
小巷边屋顶上一排高高的壁炉烟囱,表现英国古老的传统特色。
剑桥,与牛津 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 。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 出牛顿 、达尔文 这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88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出自此校,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称剑桥为“自然科学的摇篮”。剑桥,虽与牛津齐名,都是世界著名学府, 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 从小巷进入国王步道后,一个接一个的学院排在街边,真是“城市中有大学”。
国王步道(King’s Parade)始于国王学院的门前,足以显示这个学院无比尊贵的地位。学院大门侧有一狭长的草坪,草坪与街道间用石条相隔。另一侧的街边是一些商店、酒吧,街上没有汽车通过,行人不少,一些人坐在石栏上休闲。
国王学院外墙上的装饰、雕塑精美绝伦。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徐志摩的新诗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制作成诗碑,安放在国王学院中。2015年8月7日在国王学院还举办了徐志摩诗歌节。
“senate house”的意思是参议院议厅,这里大约是剑桥大学的学校参议院。这个地方对于剑桥大学的主要意义是举办毕业典礼。在每年除了八、九、十二月之外的每个月,剑桥大学都会在大约第三个周六举办一场毕业典礼(六月有三场)。剑桥的毕业典礼相对牛津来说显得简单许多,但是相比其他学校,还是非常有氛围的。草坪中的这个大鼎很特别,不知有什么象征意义。
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毕业生包括了牛顿、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 、维特根斯坦等人。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
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几百年前,这棵树的远祖结出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当时他正在思考开普勒揭示的行星三大定律中的向心力从何而来,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国王步道边三一学院被建筑物包围,看不到内部的景物。这个学院也可以买门票进入参观,剑桥大学的每一个学院几乎都是如此。
圣约翰学院的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学院拥有5个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为闻名,被誉为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传说中这里也是17世纪英格兰与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也促成了查尔斯一世与他的法国王后的联姻。在国王步道边,一块草坪后,通过铁栅栏,可看到圣约翰学院内的部分校园。
学院建筑老图书馆 在1624年建立,经费由林肯主教约翰·威廉姆斯捐增,图书馆的窗户直接面对着剑河。最出名的叹息桥 也在圣约翰学院中,它建于1831年,跨越在康河上,连接了圣约翰学院的旧庭与新庭,虽然经常传说是没通过考试的学生经过这里常望景而叹息,但其实是因为它类似于威尼斯 的一座名为叹息桥的廊桥而得名。这必须进入学院内才能看见。
这次从成都直飞到英国、爱尔兰的旅游团,是一个只有12人的小团,人少行动方便,意见容易统一。温莎城堡是属于自费项目,大约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吸引着大家,一至决定去看看。2014年6月14日的行程非常紧张,一大早就从伦敦出发,到达距伦敦近郊约40公里的温莎城堡前,大约还不到十点。
温莎城堡,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城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一样,温莎城堡也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因为还早,城堡的出口温莎城堡亨利八世国王门前还没多少人。
城堡最初是在11世纪时由威廉一世所建造的,因为历史悠久,城堡的设计随着时间、王室喜好、财政的改变而不断发展,许多特征混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这里发生过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让温莎城堡更盛名远播。整个温莎城堡可以分为上区、中区和下区,亨利八世国王门在下区。为赶时间,导游带着我们沿着这条城堡边的路匆匆向上走去。
温莎城堡之所以盛名远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传奇故事。20世纪初,英王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即位。他邂逅了一位美国有夫之妇辛普森夫人,被她的美貌和高雅的气质深深吸引。国王迎娶一位出身平民而又有过婚姻史的外国女子的想法在英国上下引起轩然大波,爱德华八世因此宣布退位,辛普森夫人也与丈夫离婚,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爱德华八世退位后降为温莎公爵,他们双双在温莎堡中厮守了数月,才去法国定居,直至老死。
通过安检后在入口处拿一个中文的解说器,走到每个位置找代码输入就可以听到那个地点的介绍。走进景区在城墙后就看见这个温莎城堡标志性的圆塔。
亨利三世 于1272年去世之后,直到爱德华三世 (1327年-1377年在位)统治时才在温莎城堡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建设。爱德华三世于1312年11月12日在城堡出生,因此常被称为“温莎的爱德华”。从1350年开始,他开始了一个为期24年的重建计划,决定拆除当时的城堡、晚钟塔与其他小型的外围工事。通过爱德华三世 塔下的这道门便进入了城堡的中区。
爱德华三世 塔门前拍照的人不少,等了好一阵,也没找不到没有人遮挡它的时候。
中区最明显的标志是玫瑰花园围绕的圆塔。它建造在一个人造山丘上,最初是由木材建造,到了1170年才以石材重建。1660年以前,圆塔是关押王室政敌的监狱,是古堡内的最高建筑。登上塔顶,可观温莎 镇全景。每当女王来到温莎城堡,这里便会升起皇室的旗帜。今天升起的是英国国旗,不是皇室的旗帜,女王大约不在城堡中。
穿过爱德华三世塔门后,又见一个铁栏紧闭的门,据说是圣佐治门,从铁栏缝隙中可看见温莎城堡中的主要宫殿,大约这才是进入上区的大门。在这里将镜头穿过铁栏,拍下几张上区的照片。
与伦敦的白金汉宫 、爱丁堡 的荷里路德宫 (Holyrood Palace)一样,温莎城堡也是英国君主 主要的行政官邸。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
作为王室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温莎城堡还是国王为皇族、贵族等颁发爵位和封号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嘉德骑士”封号。在王室喜庆的日子里,以及圣诞节等重要的节日,女王便会选择在温莎城堡设宴,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在铁栏后拍到的应当主要是皇宫中国家外交大厅部分。
不能从圣佐治门直接进入上区,只能沿着宫墙边的路向里走去。在这里离宫内圆堡前的这个骑马塑像侧面很近,一直没查到这是谁的塑像。据有关资料介绍:威廉一世的后继者威廉二世 将城堡扩大与翻新,不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一世 才是第一位居住在温莎城堡的国王。估计这是不是亨利一世 的塑像?
在英国,城堡无处不在,这些历史悠久、气势恢弘的城堡大都经历了英国历史上腥风血雨的年代,高高的城墙后面隐藏着种种精彩动人或惊心动魄的故事,给每个城堡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通过小花园看温莎城堡,使古老呆板的城堡增添了一些生气。
小花园的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其中还有小小的喷泉,山坡上的花木茂盛,色彩也还丰富,草坪上还有供人休憩的木椅。不过,这个花园因利用护城河所建,两边全是高壁,漫步其中多少会感觉有些压抑。在这里看到的是爱德华三世塔。
在小花园中心的圆形山丘后出现了两座圆塔,从险峻的地形看,它们应当是温莎城堡中非常重要的防卫堡垒。
两圆塔前的路一边是中心圆塔及小花园,另一边是高高的城墙,诺曼门位于两圆塔之间,是进入城堡的上区之前最后的防卫堡垒。通过此门就进入了城堡的上区。
进入诺曼门,沿城墙边前行不远就到城堡的北阳台。北阳台一边是城堡国厅,一边是悬崖边上的一道不高的墙,站在矮墙边城堡外的风光尽收眼底,这大约就是称为“阳台”的原因。
上区主要有国厅、13世纪的法庭、滑铁卢厅和圣乔治厅、女王交谊厅等房间,另外一旁是玛丽皇后玩偶屋。国厅里有很多精心布置的房间,包括国王皇后起居室、会客厅等等,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展览,比如武器展、油画展、雕像展、骑士盾牌展,内容非常丰富,简直就是一部英国王室史。参观过不少欧
洲王室的宫殿,感觉大同小异,时间有限,加上国厅里面不允许拍照,匆匆忙忙地走过一遍,出来后在上区广场铁栏后观望。
铁栏的正前方,左侧是王室的私人套房,右侧是南翼,南翼正中有一道大门,大门外是长径(The Long Walk),直通温莎大公园,公园中有森林、草地、河流和湖泊。
位于上区的国家套房每年有段时间将不对游客开放,此时城堡的门票也有所降低,但你依然可以参观城堡里其它广阔的区域,包括玛丽女王的玩偶屋、画廊展览以及圣乔治教堂等。铁栏侧的这道门通向王室的居住区。
与白金汉宫 一样,温莎城堡也有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在天气好的情况下4月-7月每天进行,其他月份隔天进行,但周日除外,11:00开始,全程约45分钟。在这里看到的换岗仪式,卫队没头戴黑色高帽身着红色制服,而是普通制服,不知是什么原因。
离开城堡宫宫殿,从这道门离开上区直接走到下区。
下区主要有圣乔治礼拜堂、爱伯特纪念礼拜堂等建筑。圣乔治礼拜堂是温莎城堡的建筑经典,豪华的哥德式建筑,以细致艳丽的彩绘玻璃著称,有10位英国王室埋葬于此。爱伯特纪念礼拜堂紧邻圣乔治礼拜堂,初建于1240年,为晚期垂直式样的哥特式礼拜堂,在1863年改建为爱伯特王子的纪念礼拜堂。圣乔治礼拜堂、爱伯特纪念礼拜堂今天正在维修,被隔板几乎全部遮挡。这张相片的右上角的栏杆,本来是进入圣乔治礼拜堂排队的地方,今天空无一人。
草坪后的一排长廊叫“马蹄回廊”。 马蹄回廊是温莎城堡由皇室的堡垒转变成皇室的住所的一个范例。它从1480年在靠近圣乔治教堂的位置开始建设,作为神职人员的住所。这栋环状砖造的建筑呈现马蹄的形状,因为马蹄据说是爱德华四世的象征之一。
马蹄回廊的侧边的是“晚钟塔”, 晚钟塔也是城堡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它建于1227年。晚钟塔的内侧包括了原始的监狱与突危通道(被包围时的秘密出口)的遗迹,晚钟塔的上层包括了在1478年安放的钟与1689年时的城堡时钟,但是晚钟塔的法国式圆锥状屋顶是19世纪时才添加上去的。
牛津和剑桥是英国举世闻名的两所大学,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 牛津大学不同于其它的大学没有一个中央校区,校园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校园,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从校园穿过。2014年6月14日参观温莎城堡后,大约在伦敦时间下午一点过来到牛津。因为今天增加了两个自费项目,时间显得特别紧,在牛津只是在城中匆匆穿过。
牛津(Oxford),坐落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游河畔,以市内散布的30多个牛津大学各大学院为世人熟知。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学术中心,牛津每天接待的游客络绎不断,闻名于世的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和遍布各地的古迹,使其成为人们梦想中的城市。
牛津大学有“天才与首相的摇篮”之称的美名。学校创建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享有世界声誉,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牛津大学因各种因素而获评为“世上一流”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传说是古代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Oxford)。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
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剑桥镇,并成立剑桥大学。自此之后,两间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相当悠久的竞争岁月。在九个世纪以来,牛津大学一直是全英国乃至于世界级的顶尖学府。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桥(Oxbridge),它们两所是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商业区和学院区没有一条不明显的分界线。
牛津大学不同于其它的大学,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而且连正式招牌也没有。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为了赶时间 ,我们的导游带着我们快步前行,没有对街边一个一个的学院作介绍。匆匆忙忙地用相机记录街道两边风情万种的建筑,云飞浪卷的校园,回来对着数百张相片品味牛津几百年积淀的斑斓文化。
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每年在全球选取80名最优秀的大四本科生去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这些罗德学者之后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欧洲顶尖大学科英布拉集团、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以及Europaeum中的核心成员。在行进中看到一个学院,就立即拍下,不知叫什么名字。
牛津大学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经济科学、商务管理哲学三大领域的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震撼整个世界,同时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阅读、实验、导师辅导等多种方法结合,尊重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出一代代堪称天之骄子的牛津精英。该校在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律、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丹麦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上均是行内之翘楚。
牛津有一个中央学校(包括校和系图书馆,以及科学实验室),38个学院以及7个永久私人公寓。有些学院只接受研究生,这些通常都是建立的新学院。牛津的学院系统产生于该大学诞生之时,并逐渐成为牛津市独立机构的集合体。
英国人把牛津当做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在那里可以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可以重温昔日的辉煌。市内有圣迈克尔教堂的萨克森人塔楼,诺曼人碉堡和城墙遗址等等,处处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难怪英国有一句民谚:“穿过牛津城,犹如进入历史”。齐尔维河和爱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经本市之名)的河滨步道,你也可租艘平底船,在齐尔维河上消磨悠闲的午后。
够说得清楚。剧院是大学举行各种盛大典礼和重要活动的场所,包括每年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重要人物演讲,音乐会等等。
导游带着我们沿着主干道High Street匆匆往前走,是为了节约时间,直奔拉德克利夫广场。这个广场是牛津古城的中心,也是牛津大学早期的中心教学区。
穿过过谢尔登尼安大剧院侧的小巷,就来到牛津古城的中心----拉德克利夫广场 ,这里远隔了主要街道的喧闹,周围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牛津大学举行庆典及各项文艺活动的中心,也是整个古城的中心。
拉德克利夫广场 中心的这座优美的巴洛克圆形建筑,建于1749年,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医学和科学书籍馆,因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名医John Radcliffe捐赠了大笔遗产作为图书馆经费而得名。这座圆楼是明信片上最常被取景做为牛津大学代表的建筑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标建筑之一。它被认为比其他建筑更能代表牛津,被称为“坐落在圣玛丽教堂和众灵学院的哥特式塔楼中央的一个巴洛克重音”。现在是牛津大学图书馆 的学生自修室。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俗称拉德,是世界上最早的圆形图书馆。由詹姆斯吉布斯建造的帕拉第奥风格,在1737年5月17日奠基,在1748年建设完成,1749年4月13日举行了开幕仪式,称为“物理学图书馆”。从1811年所藏的作品大都为科学类的图书。后来拉德克利夫科学图书馆被移动到另一栋楼,拉德克利夫图书馆成为额外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他是英国最早的一个圆形库的例子。三层,上层包含一个画廊,地下室是一个开放的拱形商场,内部是连续科林斯列柱,精美的雕刻装饰,1751年的战胜石柱和方尖碑被放置在周边。每层都有大量的图书和阅览的桌椅,是学子们最喜欢的图书馆
圆形图书馆正对博德利图书馆,这是最古老的图书馆。在这个楼上。里面的还有最早的图书。《哈利波特》有的画面是在这里拍的,比如 第一部魔法石的时候,哈利波特为了看关于魔法石的禁书,穿着隐形衣偷跑进来,脱下隐形衣,举着油灯找书的画面,就是在这里面拍的。进入参观需要收费,还不让拍照。
这里楼上的图书都不是一般人能碰的,只有学术需要,申请才能去查阅。因为这些书籍都经历了好几百年了,图书馆要精心保护它们。据说,《哈利波特》在这里取景花了好多钱。我们无缘进入,只能在外面看看。
这道门上的文字是拉丁文,译文是“值得高兴的是,为了牛津学术的传承和发扬,Thomas Bodley 爵士建造了这所图书馆。”门前的塑像大约就是Thomas Bodley 爵士。1860年前后,牛津大学将博德利图书馆与雷德克利夫图书馆整合成大学公共图书馆时,以拉丁文Camera(也就是英文的room)来称呼它,这就是它的全名Radcliffe Camera的来由。可笑的是一些人全部当成英文,翻译成了不伦不类的“雷德克里夫照相机”!
圆楼的后面是古老的圣玛丽教堂 ,她 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已有近千年历史,建筑宏伟而华丽。在14世纪那场著名的大学师生与市民的混战中,国王裁定市民赔偿大学的损失,负担之后500年大学的费用。所以在每年的修士节那天,都会有一队牛津市民代表来到这座教堂,将赔偿款交给学校的德高望重者,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种颇富象征意味的仪式。登上教堂顶层是俯瞰牛津大学的绝佳观景台 。
圆楼的侧边是雄伟的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是享利六世(Henry Chichele)于1438年为纪念反法庭之役去世的战士 所建。与其它牛津学院的不同之处在於它没有自己的大学生,每一年,万灵学院补充新成员时,便邀请牛津大学中最优秀的学生参加由万灵学院组织一场考试,其中最出色的两名学生将会成为万灵学院的新成员。成为万灵学院的成员在英国被认为是最高的荣誉。
万灵学院属于牛津大学联盟中的一所学院,学院 的构架 在建立之后都没有再改变过。今天学院主要是一个学术研究 机构,一个牛津唯一只招收研究员的学院,没有学生,只有院士,被视为世界最具学术权威的高级学府之一。
牛津各学院的建筑顶上都建许多的塔,万灵学院更是如此。从雷德克利夫圆楼望去,全是林立的塔尖,牛津又被称为象牙塔之城。牛津大学的学费非常昂贵,原来象牙塔确实是用象牙堆成的啊!
快速地在圆楼四周转,发现 一道铁门及铁栅外的风景特别,最初以为是是民居。查阅资料才知道这里是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位于英国牛津中心的Catte街,Bodleian 图书馆正对面。创建于1438年,有612名学生。著名校友有威廉·廷代尔、约翰·多恩、托马斯·霍布斯、乔纳森·斯威夫特和伊夫林·沃等。
一道类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架在两座搂之间,据介绍,该桥是银行家托马斯·巴林慷慨捐助的,由著名建筑师托马斯·格雷厄姆·杰克逊于1914年设计建成。它连接着赫特福德学院的两个方庭:新方庭和旧方庭,属于石结构,哥特风格。
赫特福德学院的这座桥建成于1914年,桥拱跨度16米,其外形类似威尼斯的叹息桥也称“叹息桥”。相传牛津大学毕业考试很严格,不努力学习的学生,考试往往通不过,来到这里叹息、流泪。因此,校方把它定名为“叹息桥”。也有一说是因为校方总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到这里兀立反省,学生反省之后,往往叹息。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始建于1913年(1914年完工),正式名称为赫特福德(Hertford)桥,是牛津大学的一个著名景点。由托马斯杰克逊爵士(Sir TomasJackson)设计。
丘吉尔庄园中的东门,现在只对贵宾开放,一般游客要从北面的游客中心出入。门上刻有碑文:在慷慨的君主幸运之光照耀下,这所房屋建给约翰马尔伯勒公爵及其夫人莎拉,由范布勒先生在1705年到1722年建成...... 今天这道也没开,要从侧边不远处的一道小门入内。
丘吉尔庄园,按照音译,应该是“布莱尼姆宫殿”,始建于1705年,它的大门石材已被岁月染成暗色。1704年,约翰·丘吉尔总司令在多瑙河北岸叫做布莱尼姆的小村庄,击败法军,立下赫赫战功,安妮女皇赐其世袭公爵爵位,还把牛津这片庞大的皇家猎场赐给了丘吉尔夫妇,为其修建了“布莱尼姆宫”。叫为“丘吉尔庄园”,是因为丘吉尔家族世代住在这里,更因为1874年,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出生在这里,
“丘吉尔庄园(Blenheim Palace)”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最早建于1705年,是当时的安妮女王赐予马尔伯勒公爵一世约翰·丘吉尔的,以表彰他击败法军的赫赫战功,耗时17年才完工。100多年后,英国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而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丘吉尔庄园”,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
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不享有对这座庄园的继承权,因为他的父亲,财政大臣伦道夫·丘吉尔勋爵并不是长子,是马尔伯勒公爵七世的第3个儿子,只是贵族的一支。他的堂兄才是这座私人豪宅的继承人。这里曾是伦道夫·丘吉尔的家,但从来不是丘吉尔首相的家,他只是因为爸爸的关系,在这里生活过。
布莱尼姆宫主体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外观混合了克林斯式的柱廊、巴洛克式的塔楼,高高隆起的三角壁,形成错落有致的正立面线条。公爵纪念堂是布莱尼姆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纪念堂的屋顶上有小塔和钟楼。支撑公爵纪念堂大门的4根石柱名为考林辛式石柱,具有歌颂马尔伯勒功德的寓意。建筑主体用石柱连接,取代了墙壁。巨大的科林斯式石柱,托顶着三角山墙,山墙上是马尔伯勒公爵家族徽章的浮雕,徽章上刻有家族名言“心怀邪念,祸临其身”
进入布莱尼姆宫 是要收门票的,一年四季的每天开放时间都是早10:30到下午5:30.,但是每周只开放周三至周日5天,仅圣诞节期间(12月14日至次年2月中旬)不开放。在布莱尼姆宫 主楼前总是聚集着不少游人,一些穿着英格兰传统服装有老人们非常引人注目,不知他们在这里开展什么活动。
进入大厅,周围分布着沙龙、接待室、图书室、客厅等,都环绕着小型庭院,通过游廊与中厅相连。室内陈设着家族油画、壁毯及各种装饰摆件,每一件都出自名家之手。宏伟的大厅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由詹姆斯·桑希尔于1716年绘制的天花板:按照战争的顺序在布莱尼姆宫中展开,展现了马德罗的胜利。长长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厅的南北两边,这是温布勒的典型之作。
国家餐厅中,桌子与银色的镀金明顿餐具摆放在一起。银色物件的中心,放置在一张隔离的桌子上,展示了马德罗在布莱尼姆战役 胜利之后仍然骑在马背上的情景。在格林 灵吉本斯制作的大理石门上面,饰有马尔伯勒公爵作为罗马帝国 王子时的有两个头的鹰章。
国家餐厅的一头有这样一个装饰,仔细看似乎是一架华丽的管风琴,充分表现出丘吉尔家族真是高贵的钟鸣鼎食之家!
宫内装饰富丽堂皇,保存着大量油画、雕塑、挂毯和许多精美家具。布莱尼姆宫 中一个个的厅堂,一道道的长廊,陈列品让人目不暇接。布莱尼姆宫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都不亚于帝王的宫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有匆匆走过。这个厅堂内藏着大量珍贵油画,来不及细看,右墙上正中的那位不知是不是第一代马尔伯勒罗公爵。
宫殿内还有不少精美的雕塑,也顾不上拍摄,只匆匆拍下了这座非常特别的银雕。
小教堂正中有一组精致的雕塑,是在描述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通往东西庭院的门楼上方各有一对石狮子,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又寓意深刻的艺术品。一头雄狮正在玩弄一只公鸡,公鸡双翅乱扑竭力挣扎,雄狮咧开大嘴扮着鬼脸。
布莱尼姆宫的西侧面,宫殿四隅的方形塔楼显露无遗。紧挨建筑西面的喷泉水景园,它由首任设计师约翰·范布勒在18世纪设计、建造的。共有13个部分。水景园的中间和四个角落各有一座喷泉,黄杨、雕像和装饰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景园之中。13个喷水池组成小型的阶梯式瀑布,流入水景园的中间。
20世纪初,第九代马尔伯勒公爵在这座官邸的东西两侧重新修建了形状规整的花园,这种模式的花园曾经为布朗所抛弃,统统换成了草坪。第九代公爵请当时最著名的法国园林 设计师阿希尔·迪歇纳来重新设计这些花园,迪歇纳曾经设计建造过法国埃松的库朗斯 水乡 泽国。公爵希望恢复湖畔的原貌,但是迪歇纳只是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奇特的水池。
修剪得整整齐齐的黄杨,围合着巨大的喷泉池。水池和黄杨都被设计为规则的几何样式,在喷泉池的四角,分别矗立着四尊古希腊女神的雕像。水柱激起层层浪花,显得生气盎然。这些花园是为了进一步美化高处房屋的环境而修建的,绚丽多彩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错落有致的黄杨取代了花卉,宛如彩色沙地上的浮雕。
在英国,模仿自然景色的花园中很少用雕塑来做装饰,而布莱尼姆宫是一座法国巴洛克风格 的花园,雕塑在这里随处可见。
尽管这里加入了很多人工的景色,但丘吉尔庄园仍以优雅的英国下午茶风格而著称。在花园边,紧邻布莱尼姆宫处,一些英国人在这里悠闲地喝着下午茶,侧边的古希腊女神的雕像在与他们作伴。
几百年来,英国的官邸园林和庭院先后受到法国和意大利园林模式的影响,到了18世纪中叶,欧洲大陆过于追求形式的园林模式已经被英国新的园林设计理念所取代,这种新的理念注重模仿自然景色,主张抛弃法国整齐划一的园林模式,彻底摒弃笔直的线条和刻板的图案。
从住宅的高处望下看,花园布局整齐有序,其中的植物、通道和装饰物、远处的湖泊、森林尽收眼底。英国的园艺学家们认为,植物好比画家手中的颜料,也就是说,园艺师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植物来实现园林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布莱尼姆宫西侧充分呈现出花园整体布局的绚丽多姿,远处有布朗设计的体现英格兰 自然景色的花园;湖边则有迪歇纳设计的意大利梯田 式花园,同时又体现出法国式的几何图形的园林风格。我们没有时间走得更远,只能在布莱尼姆宫附近看看。
建筑大师范布勒在18世纪建造的“水景园”,是修建在台阶上的,走下台阶看布莱尼姆宫,是这个样子的。
台阶边水景园的石坎用人像和荷瓣装饰,荷瓣上由水景园中流下的水,汇集在一个小池中。
水景园边翠绿的草坪上一群白衣白裤的英国绅士,不知的玩着一种什么体育活动?他们是丘吉尔家族的人吗?生活得如此悠闲自在!
在草坪上、树荫下休憩的英国人不少,这里充满着一种高贵、优雅、静谧的氛围。
2014年6月14日下午离开丘吉尔庄园后,一路北上奔向曼彻斯特附近的小镇,路过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镇时已是伦敦时间下午五点左右。距伦敦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诞生地和逝世的地方。旅游车过了镇外的这道桥,一直开到距莎士比亚故居不远的停车场停下。
莎士比亚一生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代表作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世界最著名戏剧大师”。他的故乡艾玛河畔的斯特拉斯福。人口仅2 万,但游客每年达150万人次。人们来此的主要目的是要看一看莎士比亚诞生、工作、生活和安息的地方。在斯特拉斯福镇口,竖立着一座莎士比亚戏剧中小丑的塑像。据说英国叫“斯特拉特福”这个名字的地方很多,所以这里全称叫“亚温河上游的斯特拉特福”。
这里是莎士比亚童年与青年时光的见证者,也因此成为全世界莎士比亚迷的必去景点,游客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内感受莎士比亚生活的气息。房子的侧边是“莎士比亚中心”,这所现代化的大厦既是图书馆也是档案馆,由美国及加拿大私人捐款建成。真想过去看看,但没有时间。
莎士比亚故居 里的家具和其他物件构成了莎士比亚出生地管委会下属博物馆的收藏品的一部分,小镇上莎士比亚的房屋有五处,每处房屋均位于漂亮的花园之中,全年欢迎游客前来参观。也许是太晚,此时,这座莎士比亚故居没对外开放,四周围着铁栏,无法窥视到里面有些什么。在房子前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莎翁迷们,留影纪念。
莎士比亚幼时由于家境渐落,不得不辍学谋生。他离开家乡去了伦敦,一开始在伦敦的剧院打杂,后来有机会当上了一名演员,并且开始从事改编和编写剧本。当他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后,在首都伦敦已经有了相当好的住所,在社会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声誉,因为非常喜欢他的家乡和艾汶河,1603年前后,他还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个名字叫做斯特拉福特德的小镇,最后终老在这块土地上。
莎士比亚对于现代英国人,有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强大的文化归属感,他与他的作品似乎是英国近代历史文化的化身,至今伦敦的各大剧院还不时用他的经典的作品来提醒人们。虽然已经离去数百年,莎士比亚在小镇上仍然无处不在,小镇的一切都和他有关。商店、旅馆、街道、文化设施,从商标到命名,或者用他的头像,或者用他的姓名,或者用他戏剧里的人物和事件。
2014年6月15日一早从曼彻斯特附近的小镇出发,一路上英格兰的田野笼罩在烟雨之中。虽然可见度不是很好,空气依然清新,那远处的山丘,近处的房舍、树木、草场构成了一幅幅水彩画,不断地从车窗外闪过。
路过曼彻斯特时,虽然团队中的球迷不多,导游还是开恩,到曼联球队的主场特拉福德球场 去看了看。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的前身“牛顿·希斯”,于1878年由兰开夏郡 和约克郡 铁路公司的工人在牛顿 希斯工地上成立。1902年球队改组并改名曼联,现为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俱乐部,曼联的球队主场为“梦剧场”老特拉福德球场 ,1910年启用至今。冒雨在球场场馆正面拍了张相片。 .
曼联是英格兰足球史上最为成功的俱乐部之一,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具有影响力最成功的的球队之一,共获得20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1次英格兰足总杯冠军,4次英格兰联赛杯冠军(除英格兰联赛杯外均为最高纪录)。也许是时间太早加上下雨,这里除了我们团队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场馆的大门紧闭,只好在外面看了看。场馆外的这个塑像是著名的“曼联三剑客”。
在欧洲赛场上,曼联共获得3次欧洲冠军联赛冠军,1次欧洲优胜者杯和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球场入口处的这个雕像就是曼联最出名的教练费格逊。在入口两边有一些卖与曼联有关的纪念品商店,此时也紧闭着店门。
英国湖区 是美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一生中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这里有英国最美的景致,波光粼粼的湖泊和星星点点的帆船相映成趣。正如英国著名的诗人华兹华斯所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地方能在如此狭窄的范围内,在光影的幻化之中,展示出如此壮观优美的景致。被英国人称为“后花园””的湖区位于英格兰西北海岸,内有大小不一的16个湖,1951年被划归为国家公园,是湖区的中心,也是英格兰 最大的湖泊。 到达温德米尔 湖的湖边温德米尔 小镇时,已是上午11:00过。
温德米尔 镇(Windermere),是大部分游客来到湖区国家公园 的第一站。一是因为它是湖区的大门,来湖区的游客,一般都要先搭火车来到这里,再乘当地的巴士前往其他小镇和景区;二是因为这里紧靠着湖区和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温德米尔湖。
小镇坐落在一处湖畔的小高地上,小镇间的街道也就是上上下下的了。街道狭窄,两旁的是房屋湖区特有的样式:石片建造屋顶和墙壁,古色古香,很干净优美,古朴而且经济适用,冬暖夏凉,防火防水,比木制房屋好多了。
导游安排我们先在镇子上遛遛。只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这里的商店都不大不,都有自己漂亮的特色建筑、一条热闹的商业街把温德米尔 镇和鲍内斯镇紧紧相连起来,一直延伸到湖边。在沿途,有许多餐厅和酒吧、当地特色的小店,应有尽有、多而不滥。
蓝黄色石板岩砌成的小屋与曲折的街道就像一幅油画,吸引着每一个游人的眼球。温德米尔镇上到处都是家庭旅店和纪念品店,还有很多餐厅和咖啡店,旅游气氛很浓。在一个十字路口,居然还有这样一个餐馆,门上的绿布上用中文写道:“你和我 美味中餐馆”。
小镇人口四万人,每年却迎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160万人。温德米尔 镇是一个非常整洁和宁静的小镇,虽然旅游旺季的湖区游人如织,然而“人往低处走”,游人通通流向湖边的鲍内斯小镇去了。在温德米尔 镇车来车往的主干道旁的小巷中,是如此安静。
在湖区不用担心食宿,因为这里有许多小旅店和英式家庭小旅社,大约有70多家,旅社会提供全套英式早餐。在温得米尔,多数旅社集中在百老街和学院街,离火车站不到10分钟的步行路程。镇上没有大型的宾馆,许多小型旅馆和B&B都很有品味,给人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这座温德米尔酒店在镇上算是较大的一家了。
围绕温德米尔湖的四周,还有许多美好的景色。英国人到这里旅游最少都要住上十天半月,到这里自由行的观光客也要在这里呆上三五天,享受宁静闲雅的田园生活。一般随团旅游在这里只停留1小时左右,只能在湖边看看。在镇边的小山坡上,还有一些带有花园的漂亮酒店。
因为到这里来度假的人多,所以小镇的各式各样的酒店也比较多。湖的两岸还有很多小别墅,私秘性强但是风景独特而美丽。在温德米尔湖边的一个小山坡上观望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规模较大的酒店,它正面对着温德米尔湖,视野非常开阔,不过可以想像其价格一定不菲。
温德米尔 湖区1951年被划归为国家公园,是英格兰 和威尔士 的十一个国家公园中最大的一个。狭长的温德米尔 湖区,景色的多样性和戏剧性在整个是独一无二的,重峦叠嶂的山峰、陡峭嶙峋的山谷、星罗棋布波光粼粼湖泊和连绵起伏绿意盎然的山丘令古往今来的度假者陶醉不已,极美的湖光山色让人留连忘返。湖区夏季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4摄氏度,可谓冬暖夏凉,每年超过百万的的游客来此度假。
湖边的鲍内斯小镇面对鲍内斯湾,码头上、湖边总是人潮涌动。镇边停着的红色漂亮别致的湖区游览巴士,它是湖区内部的公共交通,每天有往返于湖区的南北部,到达湖区内三个著名的小镇温德米尔 (Windermere)、安布塞德(Ambleside)和格拉斯米尔 (Grasmere)。
鲍内斯小镇上也有不少小巧、优质的酒店、旅馆,从湖边码头看过去非常漂亮。
温德米尔湖为英格兰最大的湖,形成于上一次冰期末,位于穿越昆布连山脉的南北走向的一个冰川谷中。该湖形状狭长,最深处在北端。除受四周高地的雨雪滋润,温德米尔湖亦接收来自附近其他湖泊的水源,如格拉斯米尔湖。湖水则自利文河流出。湖面呈狭长形,长17公里,最宽处2公里,湖心有些小岛,大多数是无人岛。天气好时,水面上飘满了各色风帆的帆船,而此时乌云密布,湖面上一片灰蒙,几只帆船“偃旗息鼓”地 飘浮在水面。
2014年9月11日英国一名摄影师称,英国不只是苏格兰尼斯湖 有水怪,她在位于英格兰的温德米尔湖也拍到了水怪的照片。这已不是第一次有人声称在温德米尔湖发现“水怪”了。2006年,首次有人报告在英格兰西北湖区发现“水怪”。此后,“水怪”曾数次在当地现身。今天在这里显然不可能看见水怪,看到的是湖面上游弋着只只天鹅和野鸭。
在温德米尔湖的湖边,到处都有天鹅和野鸭,它们在悠闲自在的散步,梳理羽毛,等待游客喂它们好吃的饲料。天鹅都是女王的私有财产,你可以喂它面包屑,但绝对不可以伤害到它。
优雅高贵的天鹅也被人宠坏了,它们不在水中优美的游曳,却大摇大摆地在岸边逡巡栖息,一旦发现投食的游人便死乞白赖缠着不放。
路边草坪上也有一些天鹅在摇摇摆摆地踱着方步,丝毫不理会不断从它们身旁走过的游人,不时引颈高叫几声,如果发现过于靠近的入侵者,会伸长胫脖啄人,宣示这是它们的领地,不容侵犯。举起相机对拍照,若被它们发现时,总是昂着头摆出一副高贵的模样。
用“湖光山色”来形容英格兰湖区的景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大自然在这里创造了一切能有的美丽风景:河谷、山峰、瀑布、星罗棋布的湖泊。乘游船游览温德米尔湖 ,是来去匆匆的旅行者无奈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环湖转一圈,你就会明白这个 最大的小湖泊,为什么会对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然而,我们停留的时间太短,不可能去乘船游湖,哪怕最短的游程只有45分钟也不行。
本来6月正是温德米尔湖区春夏之交最美的季节,漫步湖畔,周边群山环绕,满目翠绿,大片的树林和起伏的草坪围绕着那犹如缎面一般干净柔滑的宁静湖水,远处各式帆影点点,空中飞翔着成群的宗头海鸥,白色的天鹅静静地在水面上优雅飘荡,时而上岸游走在游客周围,更让湖区有了些人间天堂的味道。天气不好,时间有限,只能在湖边逛逛,码头边人来车往,着实有些热闹。
湖区由十六个大小湖泊组成,较大的湖泊有10个,一般来说,每个湖之间的景色差异不大,所以时间有限的话不必前往全部这10个湖泊。这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温德米尔湖、科尼斯顿湖、沃斯特湖和德文特湖。我们只能在温德米尔湖边看看,望着码头、游船兴叹。
有“英国中部最美丽的风景”之称的温德米尔湖区,为名著童话故事彼得兔的故乡,也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外景地之一,哈利骑着鹰头马身有翼兽在空中飞翔掠过,就是在温德米尔湖区拍摄的。离开喧闹的码头,沿着一条林荫道向内走去,出现一个比较宁静的港湾。
爱丁堡是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 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 的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爱丁堡 城堡(Edinburgh Castle)位于死火山 花岗岩顶上,在市中心各角落都可看到。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逝于此地,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延续至中古世纪一直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落成,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2014年6月16日上午来到爱丁堡城堡前。
苏格兰人的历史风貌,体现在城堡上的古炮、城墙、战争纪念馆 和博物馆之中。在追求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里,名副其实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可以触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则是一种文明的创造与建设。这种创造和建设,有悠久也有现代,成果都让爱丁堡人自豪。通过这条巷道买门票后可进入堡内参观,站在城堡上还可以俯看爱丁堡全城。因为时间有限,没安排进入,只在外面看了看。
爱丁堡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爱丁堡城堡于6世纪就成为苏格兰皇室的堡垒,比英格兰 的利兹城堡 早200多年,比温莎城堡 早400多年,比德国的海德堡城堡 更是早600多年。从古代战争的意义上说,爱丁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最难攻克的堡垒。爱丁堡城堡筑于一个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岩顶上,一面斜坡,三面悬崖,只要把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门,便固若金汤,敌军纵有千军万马,对它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其它古城堡难以匹敌的。后来漫步在王子大街上仰视城堡,才看出了它的险要。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的重要象征。爱丁堡市的纹章上就有爱丁堡城堡的图像。每年8月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城堡前都要举行著名的军乐队分列式演出(Military Tattoo),来自世界各国的军乐队各具特色,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排在第一个出场的苏格兰军乐队,风笛、苏格兰裙是他们的标志。分列式演出结束后,还有烟花和灯光表演。
现在才是6月,爱丁堡城堡前已经在搭建观看著名的军乐队分列式演出的看台。
皇家一英里大道分为四段。城堡前的一小段坡路称为城堡山(Castlehill),苏格兰威士忌文化遗产中心就在这里。接下来的一小段称为劳恩市场(Lawnmarket)。过了乔治四世桥街的交叉路口开始称为高街(High Street)。最后,经过圣玛丽街路口后的一段叫做修士门(Canongate),行人逐渐稀疏,周围多是中世纪的建筑,路的尽头就是圣十字架宫了
皇家英里大道是爱丁堡老城的中心大道,两旁小巷交错,构成了旧城的骨架。圆石铺成的地面早被磨得发亮,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大道边的建筑古朴雄壮,充满浓浓的历史气息。
皇家英里大道很值得漫步其上,细细品味悠远流长的苏格兰历史文化。导游却催促着快步前行,古堡下来的路口这个非常显眼的、高高的钟楼叫什么名字也没弄清楚。
教堂中有一座20世纪增建的苏格兰骑士团礼拜堂,新哥特式的天花板与饰壁上的雕刻极为精美华丽,风格凝重。教堂可以免费进入参观,在外看了看导游便催促我们上车离开。
在皇家英里大道上,两边古朴的商店、酒吧多为石头所建,可以到气氛良好的餐厅或酒吧坐一坐,也可以挑选苏格兰的土特产礼品。
一些古老建筑窗前的小小花台,布置得极其雅致,给皇家英里大道增添了不少情趣。
街道上有一些中世纪打扮的武士,引来一些游人上前去和他们合影。
一阵阵阵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传来,看到街边有几个这样身着苏格兰裙的街头艺人在吹奏,仿佛在提醒着游客正身在苏格兰古老的中心。
游人也喜爱和这些风笛演奏家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充满苏格兰风情的一刻。这一对双胞胎非常可爱。
爱丁堡最精华的部分都集中在皇家一英里大道上,最西边是傲立的爱丁堡城堡,最东边就是圣十字宫(又被称为荷里路德宫,The Palace of Holyroodhouse)。2014年6月16日在爱丁堡城堡及皇家一英里大道西边匆匆游览后,来到了荷里路德宫。
荷里路德宫目前仍是英女王 来到苏格兰的皇室住所,荷里路德宫是詹姆斯五世 于1498年所建。荷里路德宫的前身是荷里路德修道院(Holy Rood Abbey),目前仍从有部分遗迹在宫殿中。
荷里路德宫得名于圣十字修道院,传说12世纪时,大卫一世在此打猎,遇到狂鹿袭击,在千钧一发之际,在他的面前出现了金光闪闪的圣十字架,使他化险为夷,于是他下令在这里建造了圣十字修道院。1500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把修道院的客房改为王宫。从此苏格兰的王宫从爱丁堡城堡迁移至此。如今,每年夏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会来此小住。
圣十字修道院依然存在,紧紧地依靠着王宫,比起光鲜的宫殿,它只剩下了残垣(在英国许多城堡和教堂都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征战中被毁),宴会厅的窗外就是修道院残破的拱廊,那里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据说修道院修复过多次,但是每次都半途而废,也许女王希望它就以这样自然的面貌存在着,随时随时诉述着历史。在卡尔顿山上可眺望到的荷里路德宫全貌及附近的一些景物。
这张相片的左侧,就是与荷里路德宫殿相连的那个只剩下了残垣的圣十字修道院。修道院遗迹,是圣十字架宫的前身,于12世纪由詹姆士五世兴建。历经800多年,见证了苏格兰诸多历史事件:婚礼、洗礼、加冕、葬礼……1758年曾重新修建,后来一场飓风使石制屋顶倒塌,再一次变成废墟,其败落的命运仿佛与苏格兰王室的命运冥冥相连。
荷里路德宫历史上曾发生许多事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苏格兰玛丽女王 (Queen Mary),玛丽女王 号称当时最美丽的女人,三度结婚后不久在叛变中失掉王位,最后因图谋英格兰王位被处死。
玛丽女王 一生的悲剧,被写入了《苏格兰玛丽女王》 一书中,根据这小说还拍出了一部同名的电影。在宫外广场上游人们选择不同角度拍照。
在荷里路德宫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塔式雕塑艺术品。
塔上的雕塑非常精美,每一层应当都在描述着什么故事,可惜没有查到有关资料。
荷里路德宫的屋顶,呈王冠状,王冠的下面镶嵌了一座计时的大钟。
圣十字宫外表并不张扬,进入大门,中庭为四方天井,四面灰色小楼。推开走廊尽头的大门,踏上楼梯,从等待室、会客厅、餐厅、宴宾厅到书房、卧室,最后到达玛丽女王的塔楼,内在的奢华气质令人惊叹。房顶上的浮雕、墙壁上的挂毯、国王的画像、木质的家具、银质的餐具,每一件都是艺术珍品。可惜我们没能进入参观。
荷里路德宫正门上雕塑着皇家徽章,英国皇室的徽章一般都是左狮右马,这里不知为什么两边都是马?门侧灯上的金鉓在阴影中也闪闪发光。
荷里路德宫广场外的这道宫门,是过去进入宫中的通道,那巴洛克式的圆锥形尖顶,充满了童话色彩。
英国女王来此居住时,王宫会挂上王室旗帜,谢绝参观。平时荷里路德宫更像一个公园,有围墙但没有森严的戒备,保卫人员似乎非常悠闲。
宫外这样小巧玲珑的房屋充满了十足的“英国味”,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
紧邻荷里路德宫的是荷里路德公园,这是一个皇家公园,占地263公顷,过去是苏格兰君王的狩猎场。园中地貌多样,有小悬崖峭壁、高处的沼泽和小湖泊。从荷里路德宫步行10分钟可到达山脚下,在自然公园里面还有两个天鹅湖,最近的一个由荷里路德宫 出发只需要步行十五分钟。
公园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并且还拥有一些稀有植物和昆虫,十分适合散步或进行户外运动。不少游人喜爱在这里登山,观赏爱丁堡的全貌。如果不想爬山,也可以在山脚下欣赏自然风光,这里也曾是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一天》的拍摄地之一。公园后有一个状如狮子的死火山,山顶高达251米,被称为亚瑟王宝座(Arthur's Seat),另一个著名的景观是索尔斯伯里峭壁。
苏格兰议会大楼的外观一点也不气派,给人的感觉有些奇形怪状,大楼最高处只有四到五层,楼外是一些形如竹杆的支架。安立克·米拉耶斯有超出常人的对形式的把握能力在苏格兰议会大厦的项目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拥有加泰隆尼亚独特而深刻的文化背景,并且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自然流露在他的建筑上。
大楼于1999年6月开始动土的工作,直到2004年9月7日苏格兰议会会员才于该处举行他们的第一次辩论。这座大厦耗资几乎高达5亿英磅,
今天,苏格兰议会大楼与荷里路德宫间的市民广场上非常清静,这些停靠自行车的支架也冷冷清清,它们奇特的造型倒与议会大楼的造型非常协调。
2014年6月16日上午,荷里路德宫参观后,在爱丁堡著名的王子大街东头一家中餐馆用过午餐后,导游宣布下午自由活动,主要是在王子大街上购物。走出餐馆,看见不远处的小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的圆塔。购物哪里需要整整半天的时间?几个团友决定先去登上那座小山山顶,登高望远,那上面一定能观望到爱丁堡全城的风光。
上山后最先见到的就是“纳尔逊纪念碑”。 纳尔逊纪念碑,高32米, 1807年到1815年为了纪念海军上将纳尔逊而建。造型如同老式单筒望远镜,直指天空,许多人认为这与其说是纪念碑不如说成是纪念塔。每天下午1点爱丁堡城堡鸣炮时,纳尔逊纪念碑塔尖的小圆球就会降下.
卡尔顿山上还有一座醒目的圆顶建筑,是爱丁堡市立天文台。爱丁堡市天文台,也称卡尔顿山天文台,始建于1788年。1812年,天文台被转交给爱丁堡天文机构。
天文台下面的草坪上有一门纳尔逊时代留下的大炮,不知为什么炮口指向了远处的一座亭子,市立天文台墙边是卡尔顿山古堡。
这是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纪念亭,数根石柱架着圆顶的造型很漂亮。此亭以希腊雅典的列雪格拉得音乐纪念亭为蓝本,是纪念苏格兰哲学家杜格尔德•斯图尔特(1753–1828)的建筑。杜格尔德•斯图尔特是爱丁堡大学教授,从1786年直到去世讲授道德哲学。
卡尔顿山上散布着许多历史悠久、造型典雅的建筑,这里也是爱丁堡的制高点。没有查到天文台侧的卡尔顿山古堡的任何资料,这个古堡规模不算大,从外墙的斑驳及坍塌后重建的痕迹看,应该有些年代了。
在卡尔顿山上,居高临下,整个爱丁堡尽收眼底。向西望去,远处的爱丁堡城堡 巍然矗立,守护着宁静的小城,景色非常美丽。
在这里可眺望到爱丁堡最繁华的街道----王子大街。王子街把爱丁堡分为新旧二城,北面为新城,南面为旧城。新,旧两城之间有一座长条山沟,天然壁垒分明。王子街素有“全球景色最佳的马路”之称。全长不过一里,许多华丽摩登的商店汇聚在此条马路旁。南侧则是一片青翠的绿地,东端尽头是王子街花园。
王子街的一旁有一条沟,起先以为是条河,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条老城和王子大街的绿化带。沟上架着一座桥,我们的旅游车就是从桥那头的老城驶过来的。
爱丁堡整个城市的建筑都是由石头建成,教堂的尖顶和另外一些塔,连同那些优美的安排得极为合理的古典和新古典主义的各种建筑,在城市中构成特殊景观,并且一直伸展到新城之中。在老城中,有几座19世纪末的旧建筑一直保存至今。
爱丁堡有两高,一是建于死火山岩上的爱丁堡城堡,一是卡尔顿山丘。在卡尔顿山丘上,能够晓瞰爱丁堡的新旧两城。晴天时,登高望远,临峰舒怀。而阴天时,也更能感受到苏格兰的古朴、典雅,和骨子里的那种苍劲、辽阔。向东眺望,则可以看到新城,远处蔚蓝的大西洋和福思湾也尽收眼底。
爱丁堡旧城与新城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效果,不过在不规则的中世纪的旧城与几何设计的新城之间有一个鲜明的对比, 1995年,旧城和新城一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暨文化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爱丁堡的美,是一种既张扬又有内涵的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坐在卡尔顿的山坡上,仿佛可以同时呼吸到来自古老和现代两重天的空气。作为苏格兰的首府,它没有很宽的街道,没有超大的广场,也没有摩天大楼。苏格兰人无比仔细地保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特色,即使是建造新城也小心翼翼地注意不去破坏它的建筑氛围,这成就了爱丁堡的完美。
山下有一片墓地,墓碑稀稀拉拉的,猜想埋着的是一些名人。
卡尔顿山上也是俯瞰荷里路德宫及荷里路德公园的好地方。
卡尔顿山上不但可登高望远,本身的风景也极佳,是爱丁堡人最爱去的休闲之地。像今天这样风和日丽的天气,总能看到当地人成群结队地来到卡尔顿山,在草坪上野餐、晒太阳。
一直没有完工的国家纪念堂,虽然像一处废墟,它附近的草地是游人们非常爱去的地方。在草丛中边进行日光浴,边看书的姑娘,显示了爱丁堡浓浓的文化氛围。
卡尔顿山是拍摄爱丁堡全景的好地方,也是拍摄爱丁堡夜景的最佳位置。据说很多摄影发烧友都会在晚上日落前40分钟左右,在卡顿山支好三脚架等着天黑亮灯时拍摄爱丁堡的夜景,亮灯后的爱丁堡城堡、王子大街等都很漂亮。
我们不可能在山上久留,下山时不断回望。感到在爱丁堡如果没上卡尔顿山,会是非常遗憾的。
王子大街素有“全球景色最佳的 马路”之称。全长不过1.5公里,北侧许多华丽摩登的商店汇聚在此条马路旁。南侧则是一片青翠的绿地,东端尽头是王子街花园。从卡尔顿山下来后,从大街的西端向东慢慢游走。最先看到的这个建筑是爱丁堡市政厅。
王子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街边花园里屹立着的司各特纪念塔。沃尔特·司各特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生于苏格兰 的爱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拜伦 出现后,他意识到无法超越,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曾经读过他的一些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艾凡赫》,所以对司各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司各特纪念塔建成于1844年,1846年8月15日正式揭幕。它静静地坐落在爱丁堡王子街花园中,隔王子街与詹纳斯百货公司相对,靠近韦弗利车站。纪念塔高61.11米,整体采用维多利亚 哥特式建筑风格,四座小型尖塔拱卫着中央高塔,高塔底部四方都是拱门,纪念塔呈黑褐色,这个颜色可以说是爱丁堡建筑物的代表色。这是因为采用的建材是当地的砂岩,经过多年的风雨浸蚀,变成了这样的颜色。
司各特的作品有 7部长篇叙事诗,27部历史小说,一些中、短篇小说,以及历史著作和传记。他的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 、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在他的笔下,历史事件毫不枯燥,总是和故事人物悲欢离合的曲折遭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尊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英国的狄更斯 、斯蒂文森 ,法国的雨果 、巴尔扎克 、大仲马 ,俄国的普希金 ,意大利的曼佐尼 ,美国的库柏 等著名作家都曾受到司各特的深刻影响。纪念塔外的花园中有司各特的塑像,仿佛仍然在默默地注视着历史的进程。
塔中央还有一个立着的司各特白色大理石雕像,他身穿长袍,身边还卧着他的爱犬,他作品中的64位主人公都被雕成雕塑环绕塔身。纪念塔已成为爱丁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可通过狭窄的阶梯,到达尖顶上的一系列观景台,俯瞰爱丁堡市中心及周边景色。据说,登上最高的观景台要攀登287级台阶,爬上去的人还能领取纪念证书。
王子街是爱丁堡 最繁华的街道,店铺林立,许多华丽摩登的商店汇聚在此条马路旁。王子街把爱丁堡 分为新旧二城,北面分为新城 ,南面为旧城。新,旧两城之间有一长长的 山谷,天然壁垒分明。
王子街的商店主要集中在北面,朝南面是一个公园。公园的大部分在一条山谷中,谷上好几处都架有桥把老城和新城相连接,山谷中并没有河流,全都是绿地。
王子街不但是爱丁堡最繁忙的商业大道也是交通干线,火车站就在这条山谷,铁道只有在这里是露天的,其余都在山谷的绿地之下。
今天天气晴朗,不少人坐在草坪上晒太阳。爱丁堡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悠闲的
爱丁堡新城的建筑并不是一般人想像的现代高楼大厦,而是充满着18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从这样的角度看新城,感觉更美。
王子花园中那黝黑的司各特塔,总是最引人注目的,
旧城在山谷对岸,地势高一些,仰视使人感觉那里各式各样的古典建筑密密麻麻。
王子大街的繁华与现代,王子公园的和平与妩媚,都给到此游览的人以舒心的文明享受。爱丁堡的市区被“王子街公园”绿地分隔为两部分,南部是老城,建于1329年。漫步在王子街边的花园道路上,由于老城地势较高,非常显眼,它那古朴的风光,令人应接不暇.
老城的轴心街道是皇家英里大道(Royal Mile),西端起自城堡,东端是荷里路德宫(圣十字架宫),横向的小街道叫“死胡同”(wynds)和英里街横向交叉,像鱼刺一样,城堡好像鱼头。旧城区里保留了许多欧洲中世纪 和苏格兰改革运动时期的建筑,密布着中世纪堡垒,
老城的这一片建筑,白色的墙被红色的线条勾画,显得古朴漂亮,右上角起重机的悬肩以及正在搭建的观看著名的军乐队分列式演出的看台,表明它们距爱丁堡城堡不远。
走在王子街花园,不时被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所打动。路边穿着苏格兰格子裙的演奏者非常敬业,他们用挺拔的姿态,专注的神情吹奏着,让在古老爱丁堡街头的旅游者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市井街道,不由得驻足在这里,品味古老的苏格兰文明。
风笛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据说起源于古代西亚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约公元1世纪流传到古罗马。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 ,传入苏格兰。后成为广泛流行在欧洲的民族乐器。据说风笛是一种很难演奏的乐器,500个吹风笛的人中才会出一名风笛手。现今,一提到风笛,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苏格兰 。在王子街以爱丁堡旧城为背景的风笛手和悠扬的乐声,使人更深深地感受到那苏格兰的韵味。
从王子花园过一道桥便到苏格兰画廊,画廊是一个鸟笼的设计,画廊周围真的有很多不知名的鸟。收藏了各个时期不同画派的绘画佳作:文艺复兴、罗马、印象派、拉斐尔派都收录其中,地下室画廊则以苏格兰本土艺术作品为主。画廊外的广场是游人们休憩的好地。
苏格兰画廊侧一条大道通向旧城。
坡上旧城里中世纪建筑的尖塔直插云霄,让人品味苏格兰古老文化的沉淀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