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0
- 收藏12
- 评论2
- 赞6
+1
出发日期/2014/01/13
天数/8天
人均费用/5000元
人物/独自一人
玩法/冬季
2014年1月13日,我从布达佩斯出发,乘坐瑞安航空飞抵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开启地中海巡游模式。从北向南,依次游历了意大利中南部的罗马、梵蒂冈、蒂沃利、那不勒斯、庞贝等城市,以及地中海上的海岛国家马耳他。
巴塞罗那,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地中海灿烂的阳光与西班牙的狂野热情在这里完美融合。无论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巴塞的街头和艺术总能带给你无限的惊喜和感动。
或许,巴塞罗那最值得加泰罗尼亚人民引以为豪的地方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举世闻名的天才艺术家:高迪、毕加索、米罗和达利。来到巴塞,一定不能错过高迪的建筑,这个几近疯狂的建筑师,为了实践他那“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诺言而构建出一个个异想的世界。那跨越一个多世纪仍在建造的圣家堂,那屋顶造型奇特的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以及童话色彩浓厚的古埃尔公园,无不体现了天才建筑师的异想对巴塞城市风格的塑造。漫步兰布拉大街是来到巴塞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沿途去波盖利亚市场逛逛,品上一杯多彩的果汁将会是难得的惬意。街道的尽头是哥伦比亚纪念柱,巴塞罗那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听闻哥伦布宣布发现新大陆和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在此立柱以示对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从美洲探险归来的纪念。纪念柱是兰布拉大街的终点,也是港口区的起点,城市中心区和海港区在这里完成交接。巴塞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的城市,这得益于1929年世界博览会和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城市风貌的贡献。传统者如哥特区的古罗马旧城,精致的历史建筑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巷道都会让你感觉迷失也是一种美好;时尚者如穿插在城区各个角落里的当代艺术设计,让你发现处处皆设计的巴塞原来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你流连忘返。
然而,巴塞街头的小偷和骗人把戏在欧洲的名气绝对不会输与意大利,出行时要格外注意财产安全。我到巴塞的第一天,地铁上一位善良的老者就提醒我要将背包置于胸前。巴塞人民的热情,让我平安、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巴塞之行。此外,巴塞人民的自由懒散在欧洲也是相当出名的。在这里,每天的午饭时间是下午2点,晚饭时间是晚上9点。到巴塞的第一天,就遭遇到在我们所谓的正餐时间用餐,结果所有餐厅都关门歇业的尴尬局面。这也教会我入乡随俗的重要性,尝试做一个慵懒的当地人,融入巴塞的生活。冬季的巴塞,太阳一般会在18点落山,与北欧和中欧国家相比,巴塞绝对是一个适合在这个季节旅行的城市。不过请记住,这里是巴塞,当地的时刻表是一觉睡到日上三竿,深夜参加通宵派对,而清晨才是就寝时间!这就是巴塞,一个独一无二的巴塞!
巴塞罗那的山、海、城结构,近处是巴塞城,远处就是向往已久的地中海。
巴塞罗那的哥特区是巴塞城的老城区,漫步街头仿佛步入了中世纪的城市。
常闻巴塞罗那处处皆设计,巴塞街头的每个转角处都能看到经过精心设计的建筑。
跨越一个多世纪仍在建造的圣家堂是巴塞天才建筑师高迪的扛鼎之作,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未建成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走进圣家堂发觉圣家堂的细部装饰呈现两种风格,一种是几何形式明显的设计风格。
另一种则是比较传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样的装饰设计。
对光影的考虑和设计是圣家堂的另一大精妙之处,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在教堂的墙柱上和地板上。
不得不承认这种几何式的柱头设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浮想联翩,有种城市丛林的感觉,又有种解剖生理学的风格在里面。或许,这就是天才设计师的异想世界。
连教堂一个小小的角楼里面的螺旋梯都设计得如此精妙,不得不感叹设计师考虑得太细致了
躺在地上拍摄建筑物的屋顶,这是我在参观心仪的建筑时的必选动作。
离开圣家堂时对教堂的最后一瞥。
龙脊的扶手设计是巴特罗之家中的一大特色。
高迪在设计这处建筑时务求建筑中不出现直线和直角。有时感觉有些矫枉过正,但是设计师往往就是这样执着和任性。
屋顶吊灯的设计,漩涡的形式充满动感,很容易让人陷入瞎想。
巴特罗之家楼梯间的设计。
巴特罗之家的天井。
奇思妙想的屋顶往往是高迪建筑一个标志性的特色。
兰布拉大街尽头的哥伦布纪念柱,柱身上印有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
巴塞罗那贝尔港,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最大的海港。港口始建于公元237年,主要由人工填挖而成,是地中海沿岸十大集装箱吞吐港之一。
当年的哥伦布就是从这里登陆的。
北站广场对大多数游客来说,绝对不是到巴塞罗那的必选之地。但是作为景观设计师向高迪致敬的作品,又是我学习景观设计研习的第一个案例,对于我的意义相当重要,因此到达巴塞罗那后特来拜访。
北站广场草地上的鸟儿。
这些瓷砖拼贴的形式是该公园的最大特色,这种设计手法是向建筑师高迪致敬的一种表现。
北站广场附近的城堡公园是我在寻访北站广场过程中的一大意外收获。
巴塞罗那凯旋门正前方地面上的彩色地图给整个场地增添了艺术气息。
一些街头艺人常常聚集于此。
桂尔宫是建筑师高迪为加泰罗尼亚工业大亨桂尔设计的一处私人住宅。
建筑地下空间的设计是桂尔宫的一大特色,这里是仆人居住的地方和马厩所在地。
这种高贵红式样的地毯与地下室墙体的材质构成鲜明的对比,似乎暗示着空间身份的转移。
再一次,躺在地上,拍摄桂尔宫那星空般的屋顶
桂尔宫屋顶的装饰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
1900年,高迪的挚友兼赞助商古埃尔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突发奇想,想要建造一座花园式城市,因此买下这座曾经光秃秃的山头,交由高迪设计。
当时的设计定位是将这里打造为巴塞罗那上流社会的富人居住区,然而因为地理区位等问题,事与愿违。
这里处处能带给人惊喜,整座公园像一个童话世界,又像一件悬挂在空中的巨型艺术作品。即使高迪不曾建造任何其他建筑,单单这座公园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了。
古埃尔公园的制高点是一座十字架,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整座城市的风貌。
在古埃尔公园,高迪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里的一切,都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着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
这里的一切,都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着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
公园最精彩的是独具特色的立体廊道体系,即可防晒又可避雨,廊道下是廊,顶上是路。
廊道的支柱由粗糙石料砌筑,石料原地取材,根据自然形状稍稍加工,砌筑后原汁原味,依山就势,层层叠叠,维护了原有的自然地貌。
蒙锥克山上的蒙锥克城堡建于17世纪,是一座军事要塞。
蒙锥克山号称巴塞罗那的“绿色吸尘器”,是巴塞罗那人常去游憩的地方。
蒙锥克山是巴塞罗那城区的另一处制高点,站在蒙锥克城堡上,巴塞罗那城区和海湾尽收眼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在山上兴建了大量文化和体育设施,使这座郁郁葱葱的小山更增添了无限活力。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公馆,现代派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向大师学习的两位年轻人在各自选定的角度进行速写。经打听,两位是来自法国的建筑学生。
在巴塞,大多数餐厅在非正餐时间不提供饮食,可以考虑到一些当地的酒吧购买名为Tapas当地小吃。我在巴塞罗那的住宿旅馆为casasuma,双人床一晚18欧。
罗马,对大多数国人来讲想必不会陌生,这一名字早因“条条大路通罗马”等民间谚语深植人心。在千百年以前漫长的中世纪,它曾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中心。而我对罗马的碎片式印象,仅仅是通过影片《罗马假日》记住的几个经典场景而已。追寻奥黛丽赫本在影片中的足迹,成为此次罗马之行的最终动力。
罗马是个包容的城市,这体现在它对历史的态度上。在罗马城里,到处都充斥着历史在这个城市留下的印记。如古罗马时期的遗迹,残留着中世纪印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以及近代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广场。而这种历史包容性的集大成者当属位于老城中心的万神殿。这个神殿在帝国时期只是供奉古罗马诸神,中世纪则引入圣母,近代更成为许多艺术家的长眠之地,如一代文艺复兴巨擘拉斐尔。古罗马的神灵,中世纪的神圣家族和近代具有神性的凡人在这种历史包容性下完美结合,完成了人神对话的衔接。
罗马是个适合徒步旅行的城市,城市规模虽然很大,但是景点比较集中。选择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漫步在罗马街头,来一场对赫本脚步追溯的徒步之旅,想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古罗马的中心是市场,这里被誉为人神相遇的场所。如今来到这里,除了那些高大的立柱和基座,以及杂生其间的野草,满眼只剩下那些残垣断壁构成的废墟。只有那遗迹上依稀可辨的文字,仿佛诉说着千百年前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以这里为起点,依此完成对古罗马斗兽场、卡拉卡拉浴场、威尼斯广场、真理之口、西班牙广场和许愿池的走访,不失为一种对《罗马假日》的最好纪念。
如果你喜欢时尚建筑,罗马或许不符合你的胃口,因为它确实没有其他国际大都会那样时尚;但如果你是古迹或者历史爱好者,那么罗马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地方,散落一城的遗迹让你轻松地完成与千年历史心与心的对话。古罗马坠落千年,但并未衰败,那些静静躺卧在罗马城中的遗迹时刻在感召着世人,向来者诉说它曾有的辉煌。
罗马斗兽场和广场前被砍伐的树桩都是这里历史的见证者。
似乎在这种阴雨天气下才更更好地能体会罗马斗兽场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
阴雨天的罗马斗兽场前广场退去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马儿和马车夫静静地等候在雨中,等待下一单生意的到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
或许夜景是最不受天气影响的,然而当月亮悄悄探出头时,才发现天已经晴了。
午夜的罗马斗兽场别有一帆风貌。
罗马斗兽场与一旁的城市干道,一者是历史的代表,一者是现代的象征。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所造成的反差往往令人印象深刻。
图拉真广场上的图拉真柱
图拉真广场,罗马最后一个帝国议事广场。
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7年,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征罗马尼亚获胜而建
图拉真市场遗址。
古罗马广场上遗存的教堂和凯旋门。
残垣断壁间仿佛都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
其实来罗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来感受这些废墟,与历史来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
和我们的圆明园类似,残垣断壁诉说着无奈,同时也在向游人展示着它曾有的辉煌。
从帕拉蒂尼山的制高点眺望罗马城,感觉这座城市就是在在废墟丛生间建立起来的。
在废墟上安家的鸥鸟。
卡拉卡拉浴场中与历史对望的女人,女人望着废墟陷入沉思。
威尼斯广场是罗马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圆形的广场平面为其赢来“结婚蛋糕”的名号。
威尼斯广场一侧的大台阶。
站在西班牙广场大台阶的顶端,眺望夜幕和霓虹笼罩下的罗马城。
真正完成人神对话的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内由士兵看守的意大利祖国之父撒丁国王之墓。
影片《罗马假日》中有这样一个经典场景,就是奥黛丽赫本坐在台阶上吃冰激凌。这一幕就是在这个名叫西班牙广场的地方拍摄的,现在广场一侧的冰激凌店生意相当火爆。
不用多说,这个场景想必看过《罗马假日》的朋友都知道。真理之口是来罗马追寻奥黛丽赫本足迹的必到之处。
鼎鼎大名的许愿池,周边其实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这些喷泉形态各异,规模大者气势磅礴,一派帝国盛世的景象。
一般规模的喷泉则往往构成小广场的中心,成为广场的精神内核。
规模更小者如蜜蜂喷泉,常常点缀于街头巷尾,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些许的惊喜和感动。
台伯河是意大利境内的第三大河流,河流穿越罗马城区而过,将梵蒂冈和罗马的盛景串联起来。
漫步台伯河畔,时常可以看到这些来自地中海的鸥鸟。
台伯河畔的圣天使堡,是整个台伯河畔景观序列的点睛之笔。
圣天使堡前的天使雕像。
也不知圣天使堡在此目睹过多少对新人走进了新婚的殿堂。
圣天使堡的日与夜。
罗马治安堪忧,白天很多著名景点还是比较安全的,晚上切忌单独出行。我在罗马的住宿旅馆为中央火车站附近的AlessandroDowntownHostel,由亚洲人经营,多人间一个床位一晚的价格10欧。
梵蒂冈,虽是世界上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却也是世界最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与天安门广场大小一致。梵蒂冈是个相当安全的国度,这里不会有斗争,因为在梵蒂冈开枪很可能就会射中别国的海关。虽说国土面积不大,但对于游客而言,能够进入参观的只是梵蒂冈博物馆和圣彼得大教堂。而真正的梵蒂冈则是介于博物馆和大教堂中间的那一小片领土,没有特许任何人是无法进入的。
圣彼得大教堂由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主持工程设计,是世界五大教堂之首(其余四个依此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和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教堂修建用了整整120年,许多艺术家为之贡献了毕生心血。只有漫步其中,细细品味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才能体会何为金色的辉煌。登顶圣彼得大教堂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行体验,在大教堂顶端,你可以俯瞰整个圣彼得广场和规模浩瀚的罗马城。当然,在参观完梵蒂冈之后不要错过附近的圣天使堡,这里是很多情侣拍摄婚纱照的经典去处,与不期而遇的新人们来一场邂逅,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也会为自己的旅行平添许多乐趣。
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教堂,金色的辉煌。
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内部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外部效果。
登顶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和罗马城一览无遗。
圣彼得大教堂屋顶的鸥鸟。
这些鸥鸟跟游人熟络已久,纷纷向游人索食。
圣彼得大教堂正面的夜间效果。
梵蒂冈博物馆原为教皇宫廷,汇集了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遗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如米开朗琪罗的绘画珍品《末日的审判》和拉斐尔的杰作《雅典学院》。展馆面积不大,仅为故宫博物院的1/13,但展出面积却与故宫相仿,使之成为堪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罗浮宫媲美的世界著名博物馆。
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拉奥孔。
蒂沃利,一个位于罗马东北方向的山地小城。小镇地势较高,可以俯瞰整个罗马平原的优美风光。蒂沃利之美,在于它的恬静和舒适。摒除了罗马城那般的熙熙攘攘,蒂沃利是好古寻幽者的去处。小镇因拥有众多别墅而闻名,其中的哈德良别墅和千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西方园林史上的重要作品。哈德良别墅是古代罗马帝国君主的离宫,历经多位不同的继任者,是罗马帝国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见证者。在这段衰败的过程中,这座别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至最终被废弃。徜徉在断壁残垣间,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苍劲古远的遗迹不施粉黛,少了几分奢靡,却生出几分瞎想。往日的离宫胜景,也只能任后人从历史图集中凭吊。恍惚间,想起李白的一句诗: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游览期间适逢暴雨,我不敢在古树下避雨,只能躲进一片片废墟中。电闪雷鸣,天光暗淡。此时一个人在这样的场景中能够想到的只有恐怖、孤寂和冷清,以及千百年前离宫里发生的是是非非。这却反而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千泉宫,意大利文艺复兴台地园的典范,是红衣主教埃斯特为自己修建的私人别墅。花园中大大小小的喷水池有百余座,最初建造时就使用了全镇1/3的供水。在当时没有水泵的条件下建造如此大规模的私家庭院,足见红衣教主财力的雄厚,这也为它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昔日居住于此的贵族们早已远去,但千泉宫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却永远没有消逝。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晚年曾居于此,直至1886年去世,并为之倾心的庄园谱写了钢琴曲《千泉宫的喷泉》。而后无数电影纷纷选择在此取景,港片经典之作,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就有一场在此拍摄。二战期间,蒂沃利遭受盟军22次轰炸,城市严重被破坏。现在小镇早已修复一新,但是细心的游客仍可从它斑驳的缝隙和角落里寻找它往日的创伤。
千泉宫纵向轴线上的主喷泉,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座喷泉。
从千泉宫的露台向外望去,山地小城的风貌尽收眼底。
蒂沃利山地小城风貌。
就连住宅内部都设计有壁挂式的喷泉。
如此丰富的喷泉种类也难怪获得“千泉宫”的美誉。
千泉宫的内庭院。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晚年,并为之倾心的庄园谱写了钢琴曲《千泉宫的喷泉》。
哈德良别墅苍劲古远的遗迹不施粉黛,少了几分奢靡,却生出几分瞎想。
避雨的废墟,期间电闪雷鸣,天光暗淡。此时一个人在这样的场景中能够想到的只有恐怖、孤寂和冷清,以及千百年前离宫里发生的是是非非。这却反而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
暴雨过后迎来一抹斜阳照射的哈德良废墟。
离开蒂沃利时天色已晚,站在湿漉漉的马路旁等候回罗马的班车。
梵蒂冈是宗教国,在梵蒂冈尤其是梵蒂冈大教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举止和着装,进入教堂袖子要过肩,裤子和裙子要过膝。周日是拜访教堂的最佳时间,每周日教皇都会为大众祈福,如果足够幸运你是可以看到教皇的。
罗马中央火车站有到蒂沃利的火车,车程1-1.5小时,票价2-3欧。或者可以选择到Tiburtina地铁站处的公交站,乘坐大巴前往蒂沃利。车程约四五十分钟,单程票价1.4欧元,可以直达千泉宫门口,但是候车时间较久。此外,哈德良别墅和千泉宫相距较远,没有直达大巴连通同两处,需要提前跟司机说明去处,然后下车徒步半小时以上达到哈德良别墅。
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市,由地上地下两个世界组成:地上为那不勒斯老城和新城;地下为罗马遗址,部分地区已发掘可到地下40米深处参观。
那不勒斯对我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声名随着同名歌曲远播的桑塔露琪亚海湾。因此一下火车,等一切安顿好以后,径直踏上驶向桑塔露琪亚海湾的公交。
地中海的天气着实让人琢磨不透,时而天晴,时而乌云密布。桑塔露琪亚海湾远处的维苏威火山被遮蔽于远方的云雾中。
私以为桑塔露琪亚海湾沿地中海一侧的风景是那不勒斯最值得称道的景观。
那不勒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画面就是那云海间点缀其中的小船,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维苏威火山。
这种色调的小船在这样的场景中有种特殊的和谐感,俨然一副油彩画的感觉。
小船一艘连着一艘,这样的序列将游人的目光直接引导到远处的火山处。
蛋堡是那不勒斯Megarides小岛上的一座城堡,公元前6世纪,库迈的殖民者在此创建该城市的最初核心。公元前1世纪,罗马贵族卢库勒斯在此建造华丽别墅。同时,这里也是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罗马军队统帅奥多亚克流放的地点。
私以为这是观赏蛋堡的最佳角度,地中海、桑塔露琪亚海湾等地理信息一个都没拉下,绝对是蛋堡“证件照”产生的最好视角!
逐步走进蛋堡,才发现蛋堡的这边还有一处类似于凯旋门似的建筑。
桑塔露琪亚海湾联通屹立于地中海上的蛋堡的唯一通道,这个角度看蛋堡相当“正”。
逐步攀登蛋堡。
在蛋堡的峭壁处给蛋堡、地中海、桑塔露琪亚海湾和那不勒斯城来张合影。
停歇在蛋堡上的海鸟。
当地一幅有趣的旅游海报揭示出那不勒斯的魅力所在:一个小女孩爬在地上,透过阴井盖的洞眼窥探到地下另一个世界。地下那不勒斯是那不勒斯城的心脏,也是那不勒斯城诞生的地方,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而谁又能想到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底下却另有洞天,存在着另一个邻里和街区。
在地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一座看上去很普通的老城。但是在它的下面,却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
链接那不勒斯地上老城和地下世界的部分千奇百怪,往往民宅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就是通往地下世界的入口,俨然一个意大利版的“地道战”。
那不勒斯地下世界中遗存的古罗马时期的遗迹。
越往地下深处走,光线愈加微弱。导游也为我们点起蜡烛,每人需要手持一盏蜡烛才能下到地下世界。由于布局地区通道巨窄,导游劝告胖子们还是不要下去了。
地下世界到底有多深?这幅图可以说明。图中的那个小白点正是地面教堂的所在位置。
地面上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建筑,内部却联通着远离尘嚣的另一个世界,活脱脱一个意大利版的“地道战”。那不勒斯地下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采矿形成的串联的洞穴和建筑,并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发展,形成完备的地下系统。地下城曾一度被遗弃,成为城市垃圾的填埋场。二战时,为躲避盟军空袭,地下城重获新生,成为那不勒斯人民的避难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系统就这样经过反复使用,承载了那不勒斯人太多的历史记忆。
离开地下世界,重新返回地上老城,有种时空错位感在里面。
此时已经华灯初上,天色暗淡下来,商店纷纷点亮温和的白炽灯。
这样的石板路,这样斑驳的墙体,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老街。然而,这样的老街在这里存在了数百年,可是家乡的老街如今却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
夜晚的那不勒斯老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还是相当热闹的。
那不勒斯城的制高点沃梅罗山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那里是那不勒斯人心目中的富人区,充斥着各色设计优良的建筑。在这里你可以俯瞰到整个那不勒斯城的全景,以及远处摧毁庞贝古城的元凶维苏威火山和那片蔚蓝的地中海。山上的圣埃尔默城堡和圣玛帝诺修道院是游客常去拜访的地方。
站在沃梅罗山顶,可以看到整个那不勒斯城。
因为山地高差巨大,沃梅罗山街道消化高差的手法也是各式各样。
沃梅罗山上的民居,地中海风格迎面而来。
这是沃梅罗山最快捷的一种消化高差的手法,缆车直接沟通山下的城区和山上的富人区。
安全问题在意大利南部表现得尤为突出,举世闻名的黑手党组织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晚上切忌单独出行。那不勒斯火车站周边环境相当糟糕,典型的脏乱差区域。然而那不勒斯本土居民却很热情,很乐意帮助别人,只是带有浓厚的本土口音。我在那不勒斯的住宿旅馆为中央火车站附近的B&BFirenze32,多人间一个床位一晚的价格11欧。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庞贝古城出土壁画上的一席铭文印证了这句话,仿佛冥冥之中就暗示了灾难的到来。庞贝的末日并非无迹可寻,早在末日到来之前维苏威火山就通过一场大地震向庞贝做出警告。今天我们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被毁坏的建筑就是那次地震所造成的。
这里曾经是庞贝古城的码头,千百年间沧海化桑田,如今这里变成庞贝古城的入口。
走进庞贝古城,坍塌的房屋和散落一地的瓶瓶罐罐映入眼帘,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
或许一处坍塌的房屋只能够引起你的凭栏悼古的情思,但是当这些残垣断壁汇集成堆时,则能唤起你来自心底的那种原始的悲痛。
庞贝阿波罗雕像。
庞贝月神的雕像。
庞贝曾经经济繁荣,是一个重要的商人聚集地,很多商人在此停留休息,进行商品贸易。
可惜庞贝人太多自信,他们对自己一手打造出的极度繁荣的经济之都过于迷恋。就连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都断定维苏威是一座死火山,时人对此深信不疑。地震过后,庞贝人重建了家园,开始追求更加奢靡的生活。或许是庞贝人的过分自信遭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彻底摧毁了庞贝文明。一瞬间,庞贝被掩埋,整个城市被永远的定格在那个瞬间。
庞贝古城非常大,如果想要每个地方都转到,至少需要5个多小时。
近处是出土的庞贝古城,远处是庞贝新城。
如果你对庞贝的背景一无所知,那么庞贝对你来说就是一片毫无意义的废墟。建议参观之前可以看部电影《庞贝末日》,或许能更好体会这种末日毁灭的氛围。
因为一场灾难,整座庞贝城顷刻间被深达6米的火山灰掩盖,一千多年前的城市格局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除了房屋的屋顶遭受毁坏以外,庞贝古城的建筑以及街巷格局保存完好。
曾经的面包房,只有这些留存下来的烤炉暗示着它曾有的身份。
庞贝文明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地面上遗存的图画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艺术水准。
曾经的露天剧场,观众和演员都已不在,只是风中还依稀吹奏着相同的旋律。
剧场规模很大,站在观众台高处可以看到当时的前台和后台。
看着庞贝挖掘出土的人体遗迹,狰狞的身姿让人感觉痛苦就在血管里蔓延。许多人在睡梦中被无情地扯断了生活的锁链。然而庞贝并非此次灾难唯一的罹难者,与庞贝一同被摧毁的还有附近的赫库兰尼姆古城。曾几何时,人们一度认为赫库兰尼姆人要比庞贝人幸运,得以及时逃脱,因为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人骨。然而,后来考古学家在地中海旧海岸线附近发现大量骨骸,这些赫库兰尼姆人在逃离的过程中被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切断生路。最终他们亦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全部葬身海边。
庞贝已经湮灭,只有远处巍巍挺立的山峦知道它曾经的辉煌。
这个人体遗骸是最让我动容的,我不知道他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些什么。是痛苦?是哭泣?还是祈祷?然而那一切都凝固在了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时刻。
看着庞贝挖掘出土的人体遗骸,狰狞的身姿让人感觉痛苦就在血管里蔓延。
庞贝遗址中这个小屋子是干什么用的,你知道吗?给大家留个悬念,好好想想~
淅沥的小雨下起,打在庞贝的古罗马斗兽场上。或许这种天气,尤其是面对这种场景,最能引起人们的悲思。
斗兽场荒废太久,凡是下雨原本该是平坦的露台却变成低洼的水塘。
庞贝从未远去,古老的庞贝在墙这头安睡,新兴的庞贝在墙那边生机勃勃。
千百年过去了,维苏威火山周围又建立起新的城镇,人们又回到这里生活,这或许就是历史的轮回。然而,维苏威火山并未死去,它何时会卷土重来?谁也不会知晓。
庞贝古城周边又建立起新的城镇,山还是那些山,庞贝也还是庞贝,历史仿佛陷入了一个轮回。
庞贝火车站。离开庞贝的那一刻天气突然变得晴朗起来,晚霞满天。感觉就像看了一部沉重的史诗,上演时乌云密布,将你带入历史情景;落幕时乌云散去,带你回归现实。
在那不勒斯中央火车站可以搭乘环维苏威的火车前往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如果对维苏威火山感兴趣,可以从庞贝火车站乘坐大巴前往火山口,每天8班,往返大概10欧元。
跟邻居“靴子国”意大利比起来,马耳他确实小的有点微不足道,看起来就像是从军靴上甩掉的一颗铆钉。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成为地中海中4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岛屿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拜占庭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的地方(另外三个为西西里岛、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这也正是吸引我在有限的出行时间内舍弃西西里岛,直接绕道马耳他的主要原因。马耳他,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由马耳他岛、戈佐、科米诺、科米诺托和菲尔夫拉岛五个小岛组成,其中只有马耳他岛、戈佐和科米诺岛有常住人口居住。
飞越西西里岛,来到坐落于地中海上的弹丸小国马耳他(国土面积仅为海淀区面积的2/3,1/3个香港那么大),多元的文化杂交出当地独特的地中海文化。
马耳他的首都瓦莱塔以1565年击退土耳其军的圣约翰骑士团大将的名字命名,是世界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特殊的半岛结构一直被用作军事堡垒,守卫着马耳他岛,直到拿破仑时代的到来。而后一波又一波的殖民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多元的文化杂交出马耳他独有的地中海文化。这以后,马耳他又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段殖民历史给马耳他带来深远的影响。导致今天马耳他的机车驾驶方式为右舵左行,而插头类型是英式标准的三相扁插头,这点与欧洲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正因此,马耳他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几乎所有马耳他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马耳他主岛上的瓦莱塔大教堂是首都瓦莱塔的地标性建筑。
这种木质窗格(通常由红、绿、蓝三色构成)是马耳他民居建筑的标志性装饰。
许多马耳他的街道在转角处设置了形色各异的雕像,丰富了街道立面的同时,形成丰富多变的转角空间。
这种红色的窗格与黄褐色的石墙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
红色的电话亭和窗格很有英国风格,暗示了马耳他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历史。
马耳他城市的一大特色是这里的街道,由于城市建设在丘陵地带上,马耳他城市内的道路大多为陡坡。马耳他经过意大利著名军事建筑师Francesco Laparelli的打造,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岛。
瓦莱塔对面是著名的三姐妹城,位于瓦莱塔制高点的上巴拉卡花园是观赏三姐妹城风景的最佳地点。
站在上巴拉卡花园,眺望瓦莱塔海港。这里是欧、亚、非海运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
站在上巴拉卡花园向瓦莱特对面的三姊妹城望去。
夕阳晚风中的瓦莱塔海港。
马岛西部丁力高原上的姆迪那城是马岛的旧都,失去首都的光环之后只有城墙上的城徽图案和城门入口处的石狮子还隐约暗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逛罢姆迪那城,再向西行就可到达丁力悬崖。那刀斧雕刻一般的海边悬崖,着实有一番世界尽头的意味。
姆迪娜城曾是马耳他的旧都,这里是姆迪娜城的入口。
在马耳他游览期间,不慎将尼康原装的镜头给摔坏,心痛无比。为了不影响拍摄,直接在当地入手Sigma的超广角镜头,自此开始了“牛眼看世界”的历程。
这种黄褐色的石墙是马耳他所有建筑清一色的主色调,玻璃制造技艺和玻璃制品是这里的特色。
姆迪娜城古老的街道。
丁里悬崖是整个马耳他境内数一数二的壮观、开阔景点。该悬崖是岛上一处天然的防卫线,站在悬崖上,眼前是蔚蓝的地中海,景致粗旷而苍凉。很多人会选择到丁里悬崖看日出日落,其实,就算是沿着悬崖一路漫步,也绝对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
站在姆迪娜城的制高点向远处望去,一片希望的田野。
丁力悬崖,那刀斧雕刻一般的海边悬崖,着实有一番世界尽头的意味。
丁里悬崖顶端安置了一处座椅,趣味儿感十足
清晨我就搭乘从马耳他岛开往戈佐岛的轮渡。戈佐岛相对比较封闭,因而相对马耳他本岛更加保持了一些原始的味道。戈佐岛是马耳他的主要农产区,岛上民风淳朴,没有丝毫的市侩味。然而岛上公交班次格外匮乏,一般1-1.5小时一班,基本上与从一处徒步走到另一处所用的时间相同。因此,我在戈佐岛的旅行选择较为劳累,却能看到更多自然风光的徒步旅行方式。
漫山遍野的草花让你不敢相信现在竟然是冬季。
虽然被地中海环抱,马耳他却是个缺水的过渡,乡间小道上常常能见到这些成群的仙人掌。
戈佐岛上具有浓厚中东风情的地中海建筑。
戈佐岛上的必游之地是位于岛西侧的蓝窗,由崩塌的巨型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矗立于地中海之上而成。隔着蓝窗望着茫茫的大海,不禁让人对天涯海角的感觉浮想联翩。热门美剧《权利的游戏》曾来此取景,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石灰岩从拱门内侧剥落。2012年一大块巨石从拱门内侧坠落,拱门完美的椭圆形遭到破坏。在美景彻底毁坏前,想要一睹奇景的朋友还需趁早。
戈佐岛西侧地中海上的蓝窗。
想起了邓丽君的东洋歌曲《襟裳岬》:海边掀起浪涛,激荡了我的心。海边潮来潮往,真叫我心迷茫。记得就在海边,我俩留下誓言,那样美,又温馨……
蓝窗处奇特的海岬地貌。
海岬地貌与蓝窗。
在马耳他很多地势高的地方还保留着这种烽火炮台。
老人与海,面对着巨大的石头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知老人在想些什么?
原来老人没有想些什么,他只是在钓鱼而已~
这里是戈佐岛的岛都。1887年,时值英女王维多利亚加冕,身为殖民地的此处由Rabat改名为Victoria。维多利亚城是戈佐岛的中心,岛上任何一条大路都通到这里。城中的Citadel城堡据说修建于中世纪晚期,是岛上的制高点,在岛上几乎任意一个位置都可以看到它。漫步在维多利亚城的小巷中,你能体会到最为原汁原味的马耳他风情。
维多利亚城的生活街道。
戈佐岛维多利亚城的制高点。
俯瞰整个维多利亚城,建筑格局颇有中东阿拉伯的味道。
红沙滩是戈佐岛最大的沙滩,同时也是马耳他最漂亮的沙滩。这里沙质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深红色。红沙滩与碧蓝的海水、广阔的原野和陡峭的山崖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副醉人的美景。 红沙滩周围没有任何旅馆或旅游设施,位置相对较偏远,因此即使是在夏天的旅游旺季,这里的游人依然很少。如果选择冬天来红沙滩的话,你甚至可以一个人坐拥一整个海滩。我就是东西来到这里,被红沙滩的美所感动的。
红沙滩附近一处废弃的海景别墅,如此好的风景,就这样被遗弃了难道不可惜么?
冬日里的马耳他仍然是一派碧海、蓝天、金色沙滩和漫山野花的景象。
从卡吕普索洞穴走向红沙滩的乡间小路。
近距离接触红沙滩,享受一个人坐拥一整片沙滩的感觉!远处山上是那处被遗弃的海景别墅。
最后一天来三姊妹城参观:早上阴雨连绵,中午雷暴狂下雹子,正在绝望这一天就这么完蛋时,下午突然就变晴了,这诡谲多变的地中海海岛天气!
左面是首都瓦莱塔,右侧和我所在的位置是三姊妹城。
三姊妹城的入口。
想起银霞的那首歌《忆童年》:也是这部老爷车,也是这双溜冰鞋。往日情景又出现,充满喜悦和快乐。
三姐妹城海港边的餐厅和酒吧。
三姐妹城的海港。
马耳他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前面提到的瓦莱塔历史城区之外,还有位于主岛的地下宫殿。为保护地宫环境,每日仅限接待60名游客,每小时每批次最多10名,想要参观的朋友记得提前预约。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有“史前圣地”之称。这座地下宫殿约建于公元前3200年到前2900年间,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地下12米深处的岩石中挖凿而成。起初似为神庙,后改为墓地。其独特之处也正在于它是在地下凿砌而成,而建筑结构却与地面上用巨石修造的庙宇类似。
寻找地宫的途中,发现一处设计很简单,但是感觉却很惬意的城市小广场。
地宫是新石器时代遗留的地下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为了保护地宫小环境,每日仅限接待60名游客,每小时每批最多10名,幸运地在网上抢到今日最后一张票;5000千年打造的地宫跟金庸笔下写的活死人墓感觉还是有点相似的,由于禁止拍照只能大家亲自来感受了。
马尔萨什洛克自由港是马耳他的贸易港口。国家虽小,但该港口在欧洲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中位列11。除了经济用途,该港口最有名的就是周日的鱼市。在一长串绵延的海岸边,除了新鲜打捞的八爪鱼、大虾及各种鱼类之外,鱼市更像内地的集市,日常生活的穿和用以及旅行纪念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海岸上停靠的鲁佐船只色彩斑斓,海岸边的特色餐馆味美价廉。这里是个体验马耳他民风不可错过的好地方。
在马耳他的海湾,特别是马尔萨什洛克的海岸边,你可以看到许多类似贡多拉的彩色木头小船,它们在马耳他的名字叫鲁佐。与贡多拉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鲁佐船的船首都绘有一双荷鲁斯(Eye of Horus)或称殴几里斯之眼(Eye of Osiris)。
马尔萨什洛克,色彩斑斓的鲁佐船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此外这里的周末鱼市相当有名。
鲁佐船与贡多拉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鲁佐船的船首都绘有一双荷鲁斯眼(Eye of Horus)或称殴几里斯之眼(Eye of Osiris)。
停泊在岸边的鲁佐船。
马耳他岛属于欧盟申根国,持申根签证可以入境。冬季开往科米诺岛的摆渡停运,科米诺岛常住人口只有4位,11月至3月期间无法参观科米诺岛。从罗马飞往马耳他的机票,提前预定可以订购到40-60欧的机票,飞机历时1.5小时;也可选择由意大利西西里岛乘渡轮出发,4个小时后到达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我在马耳他的住宿旅馆为位于斯利马的TwoPillows,多人间一个床位一晚的价格12.5欧。这是一间家庭旅馆,老板娘是马耳他当地人,丈夫市场往来中国和马耳他做生意,对待中国人格外友好。老板娘英语很好,很讲究生活品质,房间也打扫得很干净,可以让老板娘帮你制定最佳旅行线路。